余又佳
长沙幼儿师范学校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我校“中职艺术学校美德故事舞蹈化德育范式研究与实践”课题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通过实际运用,能提升舞蹈生文化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美德故事舞蹈化 德育范式研究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作者简介:余又佳(1980年7月),女,汉族,湖南长沙,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德育研究。《中职艺术学校美德故事绘画化舞蹈化德育范式研究与实践》课题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高等教育重点课题(课题编号XJK17A013)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z]2014-12-22][1]我校开展的"中职艺术学校美德故事舞蹈化德育范式研究与实践"课题正是在此原则的基础上开展的。
本课题的基本操作流程是:第一步选,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题材;第二步构,在老师的指导下,构成有一定情节的舞蹈片段;第三步演,由一个或几个学生将其表演出来;第四步微,将以上步骤做成微课和其他学生分享。我们是这样展开研究与实践。
一、运用课题,提升舞蹈生文化学习的兴趣
舞蹈艺术的综合性非常强,它涉及音乐、文学、戏剧、美术等很多艺术领域。好的舞蹈演员不仅要有形体等方面的基础和技巧,还要广泛吸收各学科的知识,尤其是提升文学素养。舞蹈表演要带有感情,没有感情的舞蹈如同没有灵魂,难以打动人。借助文学的阶梯,能让舞蹈演员接触现实生活之上的境界,丰富情感体验,深刻感悟人生,感悟社会。具有良好文学素养的演员,能更加好的掌控角色,达到表演感染观众的目的。
我们艺术系舞蹈专业的学生大多是抱着对舞蹈的热爱,选择了这个专业。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浓,经常出现专业课堂生龙活虎,文化课堂无精打采的情况。“中职艺术学校美德故事舞蹈化德育范式研究与实践”课题从学生感兴趣的舞蹈入手,教师引导学生从语文或历史书中寻找素材,结合舞蹈编排,提升了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
以语文教学为例,在学习文学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哪个片段最能激发你的情感?如果把这段编成一段舞蹈应该怎么跳?在学习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舞蹈动作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舞蹈选材和编舞的环节,巧妙地将专业课和文化课联结起来。当学生思考将文字转化成舞蹈时就会发现,不深入理解文本含义就无法想出契合的舞蹈动作,要完成编舞就要先将课文吃透。这就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主动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兴趣的加持下,语文教学由老师的被动灌输转换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氛围变得生气盎然。
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历史课的学习。在很多学生的印象中,历史是十分乏味的科目,书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很古板,只是要求背诵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加入了"选、构、演、微"这一环节,学生会意识到,扁平的文字无法直接演绎成舞蹈,只有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人物生平,将自身的感悟融入其中,才能完成舞蹈的编创。在成功把历史片段转化成舞蹈后,学生转回头再去看,书上遥不可及的一行行铅字,化做舞蹈中的一个个画面,倾注了他们的感情,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历史的看法,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汲取营养,充实了舞蹈艺术底蕴,继而又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运用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舞蹈课堂上,舞蹈动作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上课时,老师用大量时间演示动作,学生也力求动作精确优美,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当下的教学中常常被忽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舞蹈基本功扎实,一旦进入职场,原创能力就成了短板,难以独立完成舞蹈的创作,只能一味照搬模仿别人的作品,这样是无法适应现在的职业需求的。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德故事舞蹈化,就是让学生在舞蹈创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舞蹈创作潜能,实现了舞蹈动作的迁移,为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学生在舞蹈编创完毕后,将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做成微课和其他学生分享。表演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对编创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创作的初衷,灵感的起源,舞蹈动作的设计思路,主题形象描述和表现内容等。而观看的学生也必须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评价,以提升自身的鉴赏水平。通过微课的交互作用,同学之间能取长补短,学习他人的创作经验。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编创能力,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
三、运用课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中职生责任感的培养,一直是较弱的一环。他们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受父母长辈宠爱,衣食无忧,惯于索取,很少考虑为他人、为社会付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他们能力和成绩不算优秀,往往不会担任重要的班级职务。这使得部分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考虑他人感受,行为处事我行我素,缺乏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我校在进行的课题实践时,有意识的要求学生以5-15人甚至更多的人为小组进行活动。同时要求他们明确各自职责,从查找相关资料,研究文本,到收集组员的舞蹈动作,将动作进行整合,对内容进行讲解,以及全程的文本记录,由不同的小组负责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以自我为中心,各行其是,一盘散沙是无法完成任何事情的。只有团结协作,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才能完成任务。
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后的作品呈现,更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锻炼。团体舞蹈演出中,一个或几个人舞姿优美,其他同学动作僵硬,无法协调统一,这样的演出注定会失败。只有每个学生达到并超过集体平均水平,才能完成表演,为作品增光添彩。在集体的荣誉感的鼓舞下,水平较高的同学会主动指导其他同学,水平较差的同学也会奋起直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责任感得到了锻炼。
四、运用课题,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生产,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使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潜移默化、滋养人心,让人们在文化熏陶中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2]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z]2015-10-3
][2]舞蹈学生是未来的文艺工作者,在教学中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艺术学校美德故事舞蹈化德育范式研究与实践”课题,不仅仅要学生从书本中选材,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材。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艺术创作的无尽海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灭的灯塔,为学生指明方向,选取积极向上,健康励志的题材。
在班主任和舞蹈老师的指导下,我校学生创作出了一系列舞蹈作品。舞蹈《岁月如歌》展现了学生学习舞蹈的经历,以小女孩穿舞蹈鞋的独舞开始,表达了学生第一次穿上舞蹈鞋的喜悦,承接的群舞是孩子们在练功房里练功的场面,他们一起经历艰辛,克服困难,互相帮助,最终形成了一支优秀团队。舞蹈《毕业照》选取了学生离开校园时的一幕,表达了他们对老师,对同学,对学校依依不舍的心情,再现了美好的校园时光,交织着泪水与欢笑,争吵与和好,成长与收获,千言万语最后都化为一句"珍重"。舞蹈《兄弟》讲述了两个男生因共同爱好篮球成为好朋友,却因比赛产生误会,经历内心挣扎后重归于好的故事,兄弟情谊打动人心。
学生从自己身边生活中挖掘的题材,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彰显了崇高之美,信仰之美、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总之,我校开展"中职艺术学校美德故事舞蹈化德育范式研究与实践"课题,将德育融入到舞蹈之中,让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提升自身的素质,为学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奠定了重要的品德根基。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z]2014-12-22
[2]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z]2015-10-3
作者简介:余又佳,性别:女,出生年月日:1980年7月31日,籍贯:湖南省长沙市,民族:汉族,学历:本科,职称:中一,研究的方向:语文、中职德育。
课题来源:课题名称:中职艺术学校美德故事绘画化舞蹈化德育范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XJK17A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