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德育思想对高中德育教育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黄聪盈
[导读] 儒家德育思想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取向, 体现了中华民族创造精神文明的智慧,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瑰宝
        黄聪盈
        温州市瓯海区第二高级中学  325000
        [摘  要]儒家德育思想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取向, 体现了中华民族创造精神文明的智慧,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瑰宝。对其进行再研究、再认识、再发展,能够更好的推进高中生德育教育。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碰撞出的“自我反思”、“社会实践”和“孝道教育”等德育思想,对于高中生德育教育中所存在的知识学习和行为做饭问题具有直接和重要的直到作用。
        [关键词]论语 高中德育  启示
        
        一、高中德育困境  
        高中生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趋于成熟。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对他们品德素养的形成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对高中德育教育的成效质疑颇多。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习态度上,二是生活作风方面。虽然是学习问题,但也和德育有关。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中“学习无用论”者在高考的阴影下对未来的迷惘与担忧,我们也能感觉到“唯分数论”的学生在市场经济阴影下的的功利主义精神。而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当下,高中生对物质的崇拜超乎以往。校服一统天下,鞋子成为了唯一可以炫耀的单品,校园里千元的名牌鞋随地可见。此外,这一代高中生独生子女为主,自私自我、自理能力差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二、《论语》中的德育思想
        “梁启超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就是:孔子此人有若何之价值,《论语》一书亦从之而有若何之价值。”[2]《论语》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经书”,其蕴含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当代价值不可忽视。
        (一)德育思想的内容
        孔子的思想以“仁”与“礼”作为基石。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子曰:克己复礼为仁。”[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德育教育首先要学“礼”,而“礼”的精神必须灌注“仁”。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和“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礼即一切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的规范。“仁”通常指的是“爱人”。从“仁”出发,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在总结和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孝悌、忠义、知、信、谦、勇等道德规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4]其中“文”指的是古代历史文献,而“行”、“忠”、“信”即品行、忠诚、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四个方面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他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可见,在智育和德育两个方面,儒家是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的,即道德教育及其实践为本,知识为辅。


        (二)德育的原则及方法
        儒家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儒家学者们提出过许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其身正,不令而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等,这都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1.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另不从。”[7]这是儒家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真实写照。儒家育人,身教重于言教。孔子一生以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进取与乐观;以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安贫乐道;以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历尽艰辛,无功而返,但仍坚信自己的理想,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贞与顽强,深深感染着学生和后人。难怪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孔子的人格魅力,如此神奇,令人惊叹,又发人深省。
        2.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8]好的坏的典型都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参照系,都是学习时可以参照的对象。君子之学,是修养之学。西方认为教育是要“认识你自己”,而许多人没有自知之明,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有效实用的认识自己的方法,即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得出对自己的认识,当然这不是类似“别人家的小孩”那种虚荣的攀比,而是竞争心所引起的力争上游的内在力量。而人的品格修养本来就是一个永不止息的过程,离开了学校,可能会没有老师的教诲和垂范,但是却会有同行者,激励我们前行。
        三、《论语》思想对高中生德育的启示
        (一)引导学生自我反省
        儒家的道德原则中包括内省,曾子就说:“吾日三省吾身”。道德认识是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现在的学生非常自私自我,同时他们也非常强的主体意识,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他们接触到的不比老师们少。若老师总是端起身份对他们批评教育,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我们可以教会学生经常自我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是否会危及他人的利益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在群体里积极竞争,见人有好品德,就应向他看齐,虚心学习他的善行;见到人有不良的品德表现,就要对照检查自己,引以为戒,防止类似的缺点错误。
        (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
        儒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君子应该具有仁、知、信、直、勇、刚六种品质。[9]但是这仅仅是最高的理想,并非人人都能达到,正如当前的德育,也应摒弃过去教条式地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而是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现在的学生这么简单的因为物质而骄傲,或是因为物质而自卑,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社会生活,不了解人间疾苦,认为浮华的物质才是生活的本质。只有当他们了解到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了解到谋生之路上的悲欢离合,才能体会这个时代,商人们隐藏在亮闪闪的广告画背后的幽深用心,才能去掉因为物质堆砌而产生的浅薄快感。

参考文献:
[1] 王寿男.中国历代思想家 [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182.
[2] [3] [4] [6] [7][8]论语(选读) [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7,8,52,54,17,32.
[5]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丘麓书社,1999,259.
[9]潘双双.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117-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