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扬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 上海 200082
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构建思维框架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途径之一。本文以“上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为例,分析如何通过构建思维框架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关键词:综合思维;思维框架;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
一、设计背景
中图版地理教材的课程设置为:高一第一学期学习自然地理,第二学期学习人文地理,高一学年完成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很多学校在高一阶段主要强调落实地理的基础知识,到了高二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此时往往很多学生一时难以进入状态。所以从高一期末的复习阶段开始,教师可以选定一些复习课的主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环境,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落实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通过回顾上册季风气候、河流补给、水资源与下册的人口、城市、产业结构的知识,掌握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水资源的影响。通过学习水资源评价,对区域其他资源的评价分析时能形成“现状与问题——原因——措施”的地理思维。
区域认知:通过对上海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掌握上海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
地理实践力:根据图文资料,学生对上海的水资源进行评价,从中发现上海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并结合小组讨论,提出解决措施。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上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的探讨,学生全面认识上海水资源的现状,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水的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水资源的评价;上海水资源的现状、问题和措施。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之前的知识,引入主题
教师提问:什么狭义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哪三种水体?
(二)水资源的评价——学生学会从三个角度和两个方面具体评价区域的水资源
三个角度:数量评价、质量评价、开发利用评价。
把“ ①各产业用水与区域发展的合理性 ②泥沙、pH值等物理化学特征 ③干湿分区 ④污染状况 ⑤供需关系 ”归入三个角度的评价中
两个方面:自然、社会经济
(三)小组活动——将水资源的评价方式运用于上海,对区域资源的评价分析时形成“现状与问题→原因→措施”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合作讨论的能力,教师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一:结合图1至图9,评价上海的水资源,写出“结论、依据、原因”
小组讨论二:根据材料,思考、分析并归纳近年来上海水资源治理的措施。
(四)作业布置——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
查询相关资料:
1.了解水资源治理的措施
2.对水资源的评价,还有什么角度?基于什么前提?
(五)总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区域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有相当重要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意识到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
上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1.水资源(狭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评价
(1)数量评价(水量):干湿状况
(2)质量评价(水质):理化性质、污染
(3)开发利用评价:供需、产业
发挥优势,治理问题
四、学案设计
1.水资源(狭义)
目前技术下可为人类利用的淡水,主要包括 、 、
2.水资源的评价
(1)各产业用水与区域发展的合理性 (2)泥沙、pH值等物理化学特征
(3)干湿分区(年降水量) (4)污染状况 (5)供需关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结合了地理学科与市政水务的复习课。将市政文化渗入到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关注市政、关注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达成“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目标。本节课中首先构建了水资源评价的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得出评价区域水资源的三个维度,然后结合具体的图文资料,将其运用到对上海的水资源的评价上,形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水资源评价的地理思维,提高对上海这一区域水资源的认知,形成人地协调观,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在小组讨论中自主收集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提高地理实践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因为图文材料较多,学生的小组讨论时间较长,可以让学生课前提前阅读材料,提高课上讨论的效率。
作者简介:孙扬(1992-10),女,汉族,上海市,当前职称:二级教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