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王淑敏
[导读]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如何在课程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也是当下逐渐受到关注的论题。
        王淑敏
        东莞市南城东晖实验学校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如何在课程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也是当下逐渐受到关注的论题。本文首先描述了人文素养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路径措施。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人文素养教育;融合渗透

        初中阶段不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时间,也是培养综合素质、内在品质的关键时期。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提升初中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为目标,致力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就是说,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作为一门专门引导学生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社会意识的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基于本质而言,人文素养是围绕人文精神构建的素质和修养,也就是人的文化修养和内在精神品质。这种修养和品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个体自身的行为和决策,从而影响结果。由此可见,对于个体而言,个体的人文素养对于个体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人生道路起到了意识引导的作用。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国家公民的整体人文素养的程度,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课程本身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以引导学生构建健康心理为教学目标,而渗透人文素养,能够起到陶冶初中生的情操的作用,引导初中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与人为善,从而促进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提升学生的公共意识。也就是说,渗透人文素养对于促进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社会现实需求的角度来说,网络时代背景下,初中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得各种信息,面临的不良诱惑更多,而初中阶段又处于心理比较敏感的阶段,是加强价值引导、构建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能够引导初中生端正思想,减少不和谐的行为,对于培养出更加积极向上的未来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构建初中生内在品格和修养的课程,与人文素养教育的教育目标存在共通性,这就使得两者的融合渗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三、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关注人文素养
        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核心目标不是灌输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影响学生的思想,不是让学生能够背诵多少道理、法律条文,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形成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升是非观念和公共意识。基于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需要认识到这门课程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去思考相关的行为规范。而通过一些人文性的故事,将学生代入情境,能够很好的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关注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只有产生这样的认识,才能够很好的去改进和探索。“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以德育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的课程,各个初中学校也要重视这门课程,组织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师进行学习和交流,让这些教师能够有好的平台去接触和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关注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1]。



(二)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以及相关教育水平的提升
        想要进行有效的渗透,首先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这样的教学方向的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不仅要熟悉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打下基础。教师要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定期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并实时关注社会新闻,了解社会动态,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其次,教师还需要提升人文素养的教育水平,学会如何将优秀人文知识通过一些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并逐渐内化成为一种道德品质。最后,还需要将人文知识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相辅相成,正确渗透,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人文素养,同时又能够通过课堂上接收到的人文知识提升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通过学习一些优秀人物的事迹摸索正确的行为规范,并在生活中去践行这种行为规范,使得自身的意志力得到磨炼,从而使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良好的意识进一步内化,变成自身的稳定的内在品质[2]。
(三)丰富教学内容,渗透人文素养
    教师有了正确的认识,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积累和提升以后,就可以着手于具体的渗透人文素养的教学实践。教师要依托于教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人文知识的融入,这样才能够实现课程和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机结合[3]。如在学习《在集体中成长》的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搜集一些关于团结精神的名人名言,并在课堂中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忆之前见过的关于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的名言、俗语或者人物事迹。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取了更多的人文知识,还能够活跃氛围,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人文精神
        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以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展现学生的个性为方向,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真正落实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在学习《友谊的天空》一课时,教师可以概述一下刘备、关羽、张飞的坚固友谊,并播放三国演义的片段,将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既引导学生回忆了三国演义的情景,感受了古人的智慧,又结合了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了友谊的价值。再例如,教师可以融入合作教学法,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的教学进行到尾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集体有怎样的力量”这一问题进行合作讨论,一方面能够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去体会集体的力量,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去提炼和升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占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个性。最后,教师还需要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多组织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将课堂上获取的道德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社会现象,提升对于社会观察的敏锐度,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观察他人的言行,反思自身的言行,实现对自身的言行的修正和规范。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内容而言,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和人文素养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两者具有融合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中学校要重视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教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稳定的内在品格。

参考文献:
[1]方丽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 2019(A5):43.
[2]杨福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J].新智慧. 2020(05):19-20.
[3]汤多宽.学习优秀文化 提升人文素养——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J].教育艺术. 2020(01):75-76.

作者简介:王淑敏,女,1983年9月,民族:汉族,籍贯:河南省郑州人,学历:本科,职称:中教二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