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婉静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摘要:目前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日益增多,作弊形式趋于多样化,作弊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因此,我们应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来减少和杜绝这种考试作弊的现象。
关键词:手机依赖性;自控力;师生互动;强压政策
一、高校考试作弊现状的分析
(一)高校考试作弊的形式
近年来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日益严重,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侥幸心理试图作弊。大学生作弊方式按照使用频率由高至低大致可分为:窥视(偷看),主要指偷看旁边或者前面同学的试卷;夹带,学生事先将资料抄写在方便携带的纸片上,伺机偷看;传递,考试时同学之间将答案写在纸条上传递;枪手,请别人拿伪造的证件代替本人赴考;交换试卷,考试中途两人按事先约定交换试卷作答;利用现代通讯设备传递答案等。
(二)高校考试作弊的特点
1、作弊工具的高科技含量逐级攀升。如今的作弊工具高科技程度越来越高,诸如手机、无线接收耳机等都在考场作弊中大显身手。这些作弊工具通过无线电或隐形文字传输信息,隐蔽性很强,监考人员又不能搜身,故很难一一识破。
2、参与作弊的“枪手”以在校高学历人员为主。“枪手”代考现象在一些大学校园非常普遍,许多高校学子把此种行为作为营利手段,频频代人考试且考分颇高。并且“枪手”“业务范围”已经逐渐扩大到英语考级、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职称考试等。
(三)高校考试作弊的危害
这种考试作弊的歪风如果在高校里继续滋生蔓延,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第一,会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和对学生评价的公平性,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影响学校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破坏了学生勤奋学习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第三,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弄虚作假的歪风;第四,冲击了考试公平、公开的原则,严重影响了人才选拔机制的正常运转;第五,破坏了社会诚信道德建设,这是考试作弊的最大危害性。
二、高校考试作弊原因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法治建设相对滞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人们的道德水平远没有达到把诚信作为社会活动基本要求的程度。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他们为了拿到大学文凭,想方设法变换作弊手段,以满足自身利益。
2、社会评价体系存在误区。目前,我国的社会评价体系仍侧重分数,注重学历。用人单位普遍把学生的学业成绩看作衡量人才的硬指标,而对人才内在素质,如道德品质、敬业精神等重要衡量标准却很少加以考核。因此,这种唯分数论、唯证书论的社会评价体系,诱发了一些学生急于求成的心理,试图通过作弊达到自己的目的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学校因素
1、从教育评价的角度看,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分数被视为衡量学生素质、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办学效益的唯一标准。当评价体系变得单一化和模式化后,学生就必然会为了一个高分,或者说为了单纯的修学分或赢得走向社会的敲门砖,进而采取他可能想到的各种各样的方法,那么考试作弊自然就在其选择之列。
2、考场中教师监考不严,客观上助长了学生作弊心理的产生;此外,各高校虽然都建立了有关考试工作的管理制度,制定了考试违纪处罚条例,但处罚力度不够,对学生作弊的处理大都是避重就轻,放任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控制作弊行为的难度。
3、高校学生作弊与诚信教育不足有密切关系。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关注和投入得较少,导致学生缺乏诚信,这也是考试作弊的重要因素。
(三)自身因素
1、对大学生活的错误认识,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升入大学以后,学生对学习普遍有了放松的心理,错误地理解了大学生活的自由与宽松,结果只顾着参加各类活动,而把学习抛在脑后,本末倒置,为了考试能够通过只好作弊。
2、从心理角度来分析学生自身原因。一是依赖心理,缺乏远大理想和目标,学习上有依赖性,寄希望于不劳而获;二是虚荣心理,受荣誉与利益心理的驱使,为了给老师同学留下好的印象,同时为了得到入党、评优等机会铤而走险;三是功利心理,由于毕业证、学位证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各科成绩等挂钩,因此为拿到毕业证书,或希望各科考试都能得高分,故在考试中作弊。
三、优化高校考试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要想减少大学生作弊现象,就应该从学习抓起,只有学生爱学习、认真学习,他们才不会去投机取巧。
(二)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学校应结合校报、广播台、宣传栏等多种宣传途径,努力建设一个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通过树立典型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最终建立起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让诚信成为每个人自觉遵守的公德。
(三)建立新的评价体制。改变传统的以分数评价学生能力的体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往的评价体制都是以成绩作为评优、入党、发奖学金等的依据,所以学生特别在意分数,以至于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在考试中作弊。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能力培养,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杜绝学生作弊。
(四)加大监考力度,严肃考场纪律。首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考队伍。为达到考试公平、公正原则,预防和杜绝违纪作弊现象发生,可将那些工作态度好、责任心强、关心学生的教师吸收到监考队伍中。其次,依制度从严要求监考人员。一是每位教师对考试部门安排的监考及组织的考前培训必须参加;二是监考人员考前必须熟悉考试纪律和考试业务;三是对违纪作弊行为,尽量扼杀在萌芽状态,依法大胆查处,决不姑息迁就。再则,充分发挥巡考作用。要选聘那些熟悉业务、政策水平较高的有关领导担任巡考。巡考人员必须严格履行职责,对于违纪和违规的人和事及时予以制止和处理,考后对考试工作予以总结,并对失职人员照章严肃处理。
四、加大对考试违规行为的防范与打击力度
(1)加强对现代高科技反作弊工具的应用
引进高科技,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严格防范替考情况。每个考场都配备有现代高科技防作弊工具,如金属探测仪、手机屏蔽仪、身份证识别仪等。检查考场监控是否是无死角视频监控。考试过程中,利用考场周围的无线电信号全波段信号检测,有效阻断非法作弊信号;无线电检测车检测、跟踪和抑制考点周围的无线作弊信号,并联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作弊行为,有效地防止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利用现代通信工具进行作弊。
(2)加强对试卷印制等考务工作的管理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保证试卷的安全性,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确保试卷的安全性。实现试卷的封装、装箱、交接、运送、保管等过程的跟踪、识别和控制;在试卷整理、存放和分发进行全方位和无死角视频监控,确保试卷从印制到阅卷结束的安全性。
(3)加强随身物品的严查
考试期间,禁止考生佩戴和携带违禁物品等入场。同时,为了防止考生在检查过程中借上厕所作弊,安排专人清理厕所,管理好书籍和其他物品。考生在上厕所后返回考场,监考人员应在视频监控下使用金属探测仪来重新检查被检者。在安全检查确认没有违禁物品后,考生方可进场继续考试。
(4)加强监考力度
监考人员首先将考生本人与身份证、准考证及考生名册上的照片进行比较确认。其次,对监考人员在考前、考中、考后的各种规程进行明确的纪律规定,建立监考人员记录制度,不断提高监考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李红兵.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9).
[2]李文山.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2005(4).
[3]施军.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