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高昕,韩双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外训工作作为国家外交和军事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手段和战略投资。本文结合外训教学目标、对象、内容的特殊性,探讨立足外训平台,如何以和平发展、民族复兴展现文化感召力,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强军实践,从而推动整个外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导入;外训;传播
一、关于外训教学的相关因素
(一)外训教学的独特性
“军队外训工作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既是我国、我军展示软实力的重要窗口,也是提升国际地位、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舞台[1]。”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增强,军队院校外训教育步入了又快又好的发展时期。随着外训生源的拓展和需求的变化,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依据外训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外训教学方法、改进外训教学效果,保质保量地完成外训任务是一个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提高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更要注意接轨外军培训的需求,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为了实现外训工作“提高质量、广交朋友”的目标,在教学中合理地进行文化导入是外训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二)关于文化导入
所谓文化导入,就是将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的理论,这一理论是赵贤洲于1989年提出的,赵先生认为,“第二语言教学必须同时考虑同步进行第二文化导入,教师在教授语言时,应该自觉地、积极地、有计划地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社会规则[2]。”因此,进行文化导入的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外训学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那么,在培养外训学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了解其需要什么、关注什么、思考什么,充分利用文化的不同架构、不同种类以及不同视角,科学选择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保证对外文化传播方向的正确性和引导性、层面的合理性和丰富性,积极宣传、主动交流,增强对外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益。
二、立足外训平台,构建文化导入体系
(一)科学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合理进行文化导入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学习汉语、吃中国菜、练中国功夫,甚至写书法、唱京剧。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文化已经被广泛认同并理解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说汉语、写书法、唱京剧只是单一的文化符号,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价值。在外训教学中,在传递文化符号的同时,合理地进行文化导入,让外军学员深入了解中国,理解并认同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这是我们外训工作者当前迫切需要去做的事情。
因此,我们需要在外训教学中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将文化的传播教学纳入整个外训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只是文化导入的一大阵地,也是远远不够的,科学设置文化教学课程,构建文化实践体系同样十分必要。
如笔者在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文化课堂教学—文化展示—研讨思考—参观见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例如,以“长城”为例,对以“慎战、和平”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文化展示。我们知道,以“礼战”、“慎战”为主要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主义,已成为世界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单纯的通过介绍抽象的文化概念,学员们很难理解,更不会产生认同感。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首先从文化实践——参观见学的过程出发,以设置文化廊的形式,把中华军事文明的精彩瞬间呈现给外军学员;其次,以课前任务的形式,思考长城存在的意义,让学员们意识到长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慎战”、“非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理念的升华,是我国和平发展和防御性国防政策的体现。应该说,这种启发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是外训科学文化课程教学体系下的产物,对我们进一步探索符合外军实际的实用、高效的文化导入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白乐桑先生说:“过去想学习汉语的法国人大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古老、悠久、高雅的文化,学中文仅仅凭兴趣。
而现在,许多学生为了自己将来的职业等原因开始学习汉语[3]。”外训教学中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多数外军学员接受语言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军事专业知识,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传播造成了困难。但是,如果能巧妙地将文化的魅力附着于语言教学之上,无疑能极大地提高文化导入的效率。
(三)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外训教学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军事文化可谓是璀璨明珠,它凝聚着中国人民勇于创造的高超智慧,积淀着中华文明开拓发展的辉煌历史,具有极高的文明价值及社会价值。
因此,外训教学作为军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军事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军事文化是外训教学转型的焦点。军事文化大气磅礴,充满了人生生命的力量之美;而传统军事文化则是浩瀚大海中的璀璨明珠;《木兰诗》中报国沙场的壮志豪情,《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的军事智慧,屈原《国殇》中“首身离兮心不征”的悲壮与昂扬斗志,将每一个外军学员带入了数千年前的军事文化中,而中高级语言教学阶段,加强军事文化导入,以感性认知塑造民族认同感,传播横跨千年的历史正能量,能够极大增强外军学员的认同感与综合素质,更好地助力外训教学优化转型。
三、新形势下外训教学如何深入进行文化传播
文化导入从自发性向自觉性的过渡,是对外汉语学科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必经的一条路。这一质的飞跃,将会使得语言与文化的结合走向成熟。但是为了实现这一过渡,我们必须树立以下的意识:
(一)文化认同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宿—“和而不同”
“语言教学要遵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文化导入也是一样[4]。”语言教学的不同阶段、环节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实践证明,初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语言教学的主渠道进行文化导入,即文化融于语言教学之中。中级阶段除了文化融于语言教学之中外,可开展适度的课外实践。高级阶段,除了中级阶段的要求外,还应该有选择性的扩展课外实践的项目及方式,以导入知识文化为主,借以增进他们对中国的全面正确的了解。
(二)“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染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智慧和崇高的品德。那么,在外训教学的文化导入中,我们同样可以采取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染,在汉语综合课教学中设置文化小课堂,在汉语听说课教学中设置听新闻、说文化小版块,这些课堂活动在无形中对外军学员们进行了一种文化浸染,也提高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意识。
这种适应意识同样需要体现在教学中,语言教学应当适应学生的汉语水平上,如果教学的内容偏离了学生的汉语水平,过多加重他们负担,将会形成对语言教学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避免文化导入的主观性、任意性、盲目性,加强它的客观性、科学性,在课外实践中对文化进行等级界定是非常必要的[5]。”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2]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3]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隋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1990,(12).
作者简介:
周高昕(1986- ),男(汉族),合肥市,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研究生大队翻译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韩双(1986- ),女(汉族),合肥市,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研究生大队翻译室法语翻译,翻译,研究方向:法语教学与法语国家社会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