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商务翻译功能对等的实现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0期   作者:董文恬
[导读] 本文旨在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分析怎样可以在商务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的任务,研究对象主要为英文与中文文本。
        董文恬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人民享有的遗赠。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这一兼具科学性、实践性、与时俱进性和人民性的理论体系,不仅仅在政治层面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更是有着学科视野,对于当今时代各领域的研究仍有着重要价值[]。本文旨在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分析怎样可以在商务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的任务,研究对象主要为英文与中文文本。
        功能对等原则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于二战后提出,其核心是要在译文中,“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展现原文传达的信息[],即译文无论在语义还是在文体上,都能达到原文所产生的效果。本文认为,鉴于商务翻译通常涉及经济利益较大,能否实现功能对等的重要性则更为凸显。因而本文将从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三个角度分析如何在商务文件的翻译中实现文意和文化上的功能对等。
        1.基本语义的传达:以实践为基础,实事求是
        1.1准确理解原文
        大多数情况下,商务活动中的一方因不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只能依靠译文来认识原文内容。因而译者需避免因主观理解有误而造成译文读者曲解原文的后果,否则就会带来巨大损失。应当注意的是,英语相较于汉语,在语法上更为严格,若未能掌握相应语法结构,在英译汉中就很可能会导致判断失误。例如,对于“Not only a panic run on banks, but snowballing deposit cancellation could trigger an ominous chain reaction leading to a financial crisis”[]这句话,若未能找出“leading to a financial crisis ”所修饰的内容,可能会错误地将此句译为:“银行出现的恐慌性挤兑以及迅速增加的存款终止会出发不良的连锁反应,导致金融危机。”[]但事实上,原句中的“导致金融危机”修饰的只是“连锁反应”而非全句,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系列不良反应会导致金融危机,而这与前半句中的“恐慌性挤兑”无关。译者若未能正确理解原文,未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引发歧义。
        1.2. 得体地表达译文
        除去理解原文之外,为了实现动态的功能对等,译者还必须要得体、自然地表达译文。以商务合同为例,商务合同一经双方签订,就已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不得违约[],因而需严谨对待。但若译者实践不足,欠缺足够的表达能力而造成译文读者理解产生歧义,就有可能会招致巨大损失。例如,在“乙方所有费用应于3月20日前报甲方公司财务部”这句话中,译者应坚持实事求是,如实翻译出“于3月20日前”,其在英文中的对应表达为“before March 20th”,若误译为“by March 20th”就会招致歧义,因为后者包含3月20日这一天,而原句则没有将这一天包括在内[]。译者未能忠实传达原文信息,不能实事求是,就会产生误导。专业术语的翻译: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过程研究方法提出,客观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发展就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因而,随着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会出现新特点、新情况、新事物,人们也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一方法论对于商务翻译活动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生产力提高和新技术的出现,商务活动也呈现了新的发展内容,一大批新的商业术语也不断涌现。例如,21世纪中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与国外的相关贸易也日渐频繁,越来越多与之相关的术语也不断出现。以“physical store”一词为例。英语中不乏一词多义的情况,“physical”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意思就是“物理的”,但若翻译成“物理店”,就会造成文意不通顺。这一短语在中文中的对应表达是“实体店”,指与网上店铺相对的、在现实生活中售卖商品或服务的商铺[]。
        2.文化意象的表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1文化隐喻
        文化隐喻通常表达得较为含蓄,需要译者结合一定的典故予以理解。比如,巴菲特曾致信感谢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所采取的措施,其中一句话说道,一夜之间,“everything began to turn into pumpkins and mice”[]。若机械地将此句翻译为“一切变为了南瓜和马车”,就未能将这一隐喻的背后含义传达给读者。面对这一表层文本与深层文本的矛盾,译者应结合这一具体意象进行具体分析。

事实上,“南瓜与老鼠”这一隐喻来自于西方广为流传的灰姑娘的故事,巴菲特此处的意思是,金融危机后,正如灰姑娘的马车、车夫分别变回了南瓜、老鼠一样,美国经济繁荣的假象也被戳破,一夜之间进入萧条之中[]。
        此时也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分析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翻译目的、语境及读者群体等方面因素考虑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若译文面向的是拥有一定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读者,则可以将原句译为:“一切就像灰姑娘故事中的南瓜和老鼠一样”;若译文读者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则可译为:“一切都被打回了原形”[]。
3.2文化情感
        翻译活动中,尤其在商标翻译时,译者通常还会面临某些词汇与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情感之间的矛盾。往往不同文化体系对同一名词所附加的情感是有所差异的,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因而译者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谨慎对待。例如,荷花为中国人所喜爱,在中国被视为纯洁与高贵的代名词,但在日本,荷花则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因为日本葬礼上多用荷花。当荷花被用作某中国企业的商标时,这一名词承载的更多是文化情感而非字面意思,意图是使消费者看到这一商标时能产生积极的联想。因而,若译者在将其转化为日文时直译为“荷花”,就不能达到中文中所产生的效果,因而也就无法做到功能对等。[]。但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指出,矛盾具有特殊性,“荷花”这一名词背后的中日文化矛盾与中英文化矛盾是不同的,因而此种译法也不可用于汉英翻译之中。这一事例再次警示译者,应谨遵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指导,要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研究不同文化意象背后蕴含的情感,并酌情采用不同译法。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从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三个角度,分析了怎样在商务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文章认为,首先,为了准确传达原文字面信息,就要以实事求是为标准,增强对原文的理解能力和在译文中的表达能力;其次,社会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因而面对日新月异的商务活动所带来的新的商务术语,译者应当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最后,矛盾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译者不免会遇到文本字面信息与深层文化内涵之间的矛盾,以及不同国家文化体系中的不同矛盾,因而应做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尹海燕.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科学实现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3]李明. 商务英语翻译(英译汉)(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顾维勇.翻译——找到源语的所指——对规划教材《商务英语翻译》误译译例的批判研究[J].中国翻译,2014,35(01):92-96.
        [5]周燕,廖瑛. “英文商务合同长句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4(04):29-32.
        [6]尹立华. 商务合同翻译中的误译分析[J]. 考试周刊, 2010(35).
        [7]耿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视域下:应对“新型全球化”的中国方案[J/OL].现代交际,2019(13)
        [8]杜海紫.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子商务术语的翻译[J].文教资料,2015(14):43-44.
        [9]Buffet, E. Warren. “Pretty Good for Government Work”, New York Times.2010, November 17
         [10]劉康龍. “‘南瓜與老鼠’? 涉商傳媒文本的隱喻機制及其翻譯.” Translation Quarterly, no. 83, Mar. 2017, pp. 62–75.
          [11]劉康龍. “‘南瓜與老鼠’? 涉商傳媒文本的隱喻機制及其翻譯.” Translation Quarterly, no. 83, Mar. 2017, pp. 62–75.
         [12]翁凤翔.”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J].上海翻译,2013(01):34-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