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兰
云南技师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300
摘要:职业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及教育的变革,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进行培养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在职业教育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具备着一定程度上的代表性,但由于种种原因,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普遍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够真正地适应电气自动化岗位,满足企业需求,所以应结合实际不断探索现代学徒校企合作管理模式,让企业能够与学校一起担负对人才进行培养的重任,如此不仅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吸纳高水平人才,达成共赢局面。据此,本文分析了相关问题,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贾傲雪;学徒制;教学改革
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的积极性
想要对整体问题进行研究,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的积极性。职业院校主要负责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以往通过机械式的学习所获得的学历已经不具备较高含金量,因为拥有学历并不能代表学生真正具备能力,职业院校相较于普通高校更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所以我国教育的整体趋势开始向职业院校进行倾斜。在职业院校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具备较强的代表性,尤其是在城市建设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存在较大需求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必须要通过制度的改革与建设来对人才进行培养。
电气自动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有利于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因为如果学生只是在校园学习,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长此以往就很可能与实践脱节,不能在毕业后胜任具体岗位。职业院校的具体定位本身就与普通高校存在差异,如果不应用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就无法真正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除此之外,如今的部分职业院校并没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整体合作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特点,所以学校方面应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并不断积累经验,对现有模式进行完善,从而更好地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以上所述,基本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的积极性。
2. 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2.1 职业素质要求
职业素质,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它是人内在潜质的外在反映,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自律能力、表达能力、责任感、诚信度、团结协作能力、辨别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观念、组织管理和创业能力等。职业素质培养,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责任心、诚信度、劳动观念、团结协作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形成综合的职业素质。
2.2 专业知识要求
掌握工程图样识图与绘图的知识;了解机械基础相关的知识(标准件、常用件、传动机构、液压传动等);掌握电路分析的基础知识(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磁路等);掌握电子电路(模拟、数字)的分析方法,熟悉电子元器件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掌握电机及电力拖动技术的相关知识(变压器原理、交流电机及拖动、直流电机及拖动、控制电机等);熟悉低压电器,掌握电气控制技术和PLC应用技术;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熟悉变频器的应用;掌握C语言、自动检测技术和单片机应用技术,具备开发、调试和维护小型自动控制系统的技术;熟悉单闭环和双闭环自动控制系统,掌握交直流调速系统维护和调试的技术;熟悉工厂高、低压电气设备,掌握工厂供配电系统运行管理、维护、试验、检修、安装和调试技术。
2.3 岗位能力要求
具有电气系统计算机绘图与识图能力;掌握电气类工具、仪器和仪表使用操作技能;具有装备制造业机电设备维护、检修技能;掌握电子技术,熟悉电子元器件,具有处理电子设备故障的能力;具备中级电工实际操作技能;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具有开发、调试和维护一般自动控制系统能力;具有楼宇自动化系统、柔性制造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能力;掌握交直流调速系统维护和调试技能;具有工厂供配电系统运行管理、维护、试验、检修、安装和调试能力;具有自学能力和一定分析、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职业拓展要求
掌握DCS与现场总线技术;掌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了解新能源发电与维护技术;掌握电气工程施工技术;了解工业仪表自动化技术;了解化工设备及工艺。
2.5 职业资格证书与等级证书要求
取得中级电工资格证(必取);取得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必取);取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必取);取得CAD制图员资格证书(可选)。
3.新型学徒制视域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3.1 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入校即入场、毕业即就业的思路下,不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改变传统的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文化体验、基础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培养、轮岗实训与顶岗实习等环节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按照岗位任务、工作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开发岗位专业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加大企业课程与校企合作课程的比例,增加学生轮岗实训时长,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
3.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双导师制”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由学校 “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师傅构成的 “双导师制”模式可以有效发挥学校与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学校和企业全力打造具有精湛技术、较强的教学能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构建 “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企业高工来学校兼职任教”的协同培养机制,着手培养校内 “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师傅两支队伍.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学校与企业各自向对方提出相关人选,通过工作小组审议之后,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教师带徒津贴发放标准》向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发放带徒津贴。
3.3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需要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多个评价角度,综合考虑工作岗位专业技能标准与考核制度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重点是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工作态度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结果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考核,考核采取主题报告与项目实施报告等书面形式进行.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团队互评、专职教师对学生和团队进行评价等,以团队互评为主,附带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专职教师的评价 . 专职教师团队负责引导建立评价标准体系和把控评价过程,通过观察学生个体和团队在项目实施或技能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加以评价,同时提出一定的改进建议 .
3.4以区域经济带动新型学徒制
新型学徒制作为提职业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促进我国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核心所在。但是由于地域特性及产业行业发展特性的限制,统一化地推进新型学徒制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如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间经济发展模式的不融合等,因此就新型学徒制教学体制改革而言难以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实教,因此党和国家也一直在强调以区域性产业融合为根本,从而实现新型学徒制的深度发展。例如,就专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较为清晰,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性更是促进新型学徒制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在建立区域产业上需以清单的方式来完成相关对接,对企业而言,新型学徒制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培训两个方面。对社会大众而言,新型学徒制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等方面。因此,新型学徒制发展需要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电气自动化专业所需设备较多,课程研发也较为复杂,在产业融合过程中需要合理地认识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影响,而职业院校又需要与产业方面进行深度沟通,因此就必须要做到以政府政策为保障,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新型学徒制的要求,统筹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
结束语
总之,新型学徒制视域下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要以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为基点坚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导向,以政策要点为引领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校方与企业更要坚持“双赢”的原则,实施责任担当,最终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现代化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展明星,赵欣然.对现代学徒制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和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152-153.
[2]杨定成,肖志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多方向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索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9(43):209+279.
[3]陈益飞.基于工匠精神的电力拖动教学中现代学徒制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5):183.
[4]崔维娜,李宏健,王莎莎,王金娥.电气自动化专业新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9(25):123.
[5]王志伟,吴轶群,曹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多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9(0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