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士兵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430062
摘要:尽管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基础比较丰富,但是当面临社会、经济和文化不断转变的背景时,中国的教育不断受到功能至上的实用理性以及短视的利益追求挑战,伦理问题也逐渐开始凸显。教育,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要确保“至善”这一价值目标真正实现,就必须从人性的理念出发,对当前的教育制度进行伦理性的反思,“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也应当得到理性的思考。因此,我们需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当代中国教育现状进行审视,把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当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也就是所谓的“成人教育”,以教育公平、教育人道、教育自由作为衡量教育是否具有伦理精神的三个方面,从而走出当代中国的教育伦理困境。
关键词:教育伦理,教育自由,教育公正
一、当代中国教育背景分析
教育在社会生活和人类进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不依靠教育是不行的。“当今教育现实中,还有诸多问题,即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教育伦理和教育现实之间还存在着重大的脱节,教育制度还有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教育的基本理念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谬误,与伦理精神、原则相悖的教育现象也随处可见。”[1]因而,如何立足于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以伦理学的视角来审视当代中国教育现实,促进教育制度的良性发展,落实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实现社会延续和发展而进行的自我传承和自我发展性的活动,是在社会生活中上一代为了后辈的生活幸福而做出的奉献。教育的伦理本质应该是一种责任和关爱,因而,教育在本性上自然而然是伦理的和道德的。正如《大学》开篇所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从当下中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来看,我们的教育和伦理越来越背道而驰,这体现在当代中国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公平、教育人道、教育自由的缺失上。“教育实践的历史证明,教育和伦理是密不可分的,缺乏伦理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是畸形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更是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这种教育现实必须得到改变。”[2]
二、当代中国教育的伦理问题
1.教育中的公正问题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只有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之后才能获得一技之长,才能生存于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接受教育就成为了现代人生存权利的必要保障。因而,接受公平的教育是每个人的合理诉求。“现实的教育状况往往不如人意,教育公平严重缺失。审视当代中国教育现实,我们可以发现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育领域招生政策的不公平、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公平三个方面。”[3]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省份的学生上名牌大学,往往要比大都市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心血。我国各大高校根据各个省份划定不同的招生指标,实行招生配额制。这项政策的制定,看似是平衡了不同地区的学生不断追求高等教育的权利,但实质上这种平衡、这种公平也只是体现在形式上,实际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录取线的办法,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都会发现,报考外省名牌大学时,招生指标都会远远少于大学所在地域的招生指标,因此出现各省录取率和分数线的极大差异,地区之间本就存在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开始凸显,于是导致了“高考移民”现象的出现。
中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国家建立的、为了输送“尖子生”的重点学校,把学校分成了等级: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甚至连大学也分成了985、211等。由此出现了建造大校园、豪华攀比、铺张浪费等一些不良现象。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而且违背了教育育人树人的宗旨,也造成了各个学校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别,特别是在城乡校园间,这样的差距表现的特别明显。
“在教育机会分配不公平方面,主要体现在高考录取名额上。我国统一的高考制度,虽然具备了一定形式上的公平。但实际录取过程中并不是按照学生数量均等划分招生指标,而是按照各地高教资源的状况,造成了各地间的招生指标、录取分数差异很大,从而使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与城市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4]。
2.教育中的人道问题
教育的人道精神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重视他们价值,并将其培养成具有人道精神的人。我们倡导的人道主义教育,理所应当提倡人道精神,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过度集中表现在社会、家庭、学校几方面不顾学生实际,超负荷的课业,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学生精神压力过大,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摧残。
虽然现在当前教育是大张旗鼓的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是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成了学校的面子工程。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研究表明我国高三学生日均学习时间长达十小时以上,这远远超过了他们承受的生理限度,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初衷。高中生的课程开设高达十几门,但是在未来的实践生活中,往往都没有什么用处,这高强度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中国人才选拔制度。
3.教育中的自由问题
自由是教育价值是否合理的内在依据,是教育德行的根源。教育的核心就在于使其成为自由的存在者,教育价值的合理性应当更多的体现在指向人的解放与自由。但是审视当代中国的教育现实,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太多的教育自由问题,状况令人堪忧。
其中凸显的就是 “应试教育”。一切为了考试和升学率,成为各个学校的重中之重,以此形成了“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的极端错误的教育理念,考试成为终极目的和根本价值追求,而学生的鲜明个性、自由发展被日益边缘化,学校教育变成了赋有目的性的“成才教育”,事实上,考试应当只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教育不是去制造人才,而是要让人成为他自己,去创造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形式。在当下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也没有自由,学生被学校习惯性视作纯粹的客体,在功利的目的下肆意摆布学生,学生把老师所灌输的理念记住就行了,只安于做“知识的仓库”,从来不问为什么,也没有个人独立思考的空间,这样的教育,实际上与其本质相违背,这往往使学生逐渐失去了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的个性,同时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把教育极度的功利化,教育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当下,为了实用。
三、当代中国教育伦理问题根源分析
教育本应当是“使人成人”的事业,是教人理智、智慧、自强的活动。一般并不指向政治或经济,而是强调要培养高尚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使之对社会有积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工具理性的崇尚和极端功利的追求,教育的这种本真取向逐渐发生偏离,最终导致本应倡导真、善、美的学校变成了让学生追求功利的地方。这也导致了教育伦理方面的困难。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对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认同和追求是扭曲的。教育的本质目标实际上应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很长实践以来,我们的教育不是重视对人的发展,而是重视教育给人带来功利化的结果,或者说教育的价值被异化和商品化了,这也是由于当前功利主义教育理念盛行所导致的。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教育制度层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一些原因,教育制度反映不出教育本质性的特征和要求,使之缺乏内在的权威性及合法性。许多教育架构采用简单数字化管理,导致了很多功利化问题的产生。现实中教育机构,充斥着“量”的标准,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只是追求“量”的指标。”[5]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貌似严格,但实际上却无法发挥鞭笞后进和鼓励先进的作用,老师们在做好数据的同时,不思进取,或者用尽“手段”,只为了达到“量”的标准。
教育制度与社会上的任何制度一样,其内在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正、文明、公开、合理的价值观念基础上的,而如果缺乏这些特征,制度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制度的正面作用就会在无形中被削弱。
四、针对当代中国社会教育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1.保证教育的公正性
面对当代中国社会教育问题的严峻现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教育公正。公正的本质在于确保相关利益划分的合理。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西方则有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6]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西方教育家对教育公平的重视。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实质就是按照 “比例平等”的原则,使受教育者平等的享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的理想,以及确保这一理想能有效实现的保障制度。
2.保证教育的人道性
伦理学认为,人是一种目的,人道主义就是对待人的道德原则,要将“人”当作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教育的人道性,就是人道主义道德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大都对教育怀着极大的热情,他们普遍接受了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的思想,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努力实践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教育作为培养人、培塑人的事业,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人并且为了人而展开的,人是教育的核心。 这就决定了教育必然要致力于对人的普遍关怀,致力于对于人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人道主义与教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教育人道主义的合理性的根据就在于教育本身。
3.保证教育的自由性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教育就必须是一种自由的教育。“教育自由主要体现在教育在给予学生自由的同时,更重要的对学生自由发展的促进上。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自我意识的主体,教育不能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指手画脚、肆意妄为。”[7]另外,教育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理应在引导学生不断启迪思维、追求幸福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人生自由。因此,学校应当赋予学生自由的发展。卢梭说过一句话,“只有自己实现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之手来实现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见,真正自由的人,不仅有着物质的极大自由,更具有精神的自由。
所以,应当解除强制性的压迫,解放学生的天性,从而促进道德、思想、智慧和身体上的自由发展。教育的自由性,要保证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自己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也只有这样,才谈得上学生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正平. 教育伦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施修华. 教育伦理学[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
[3]李春秋.教育伦理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王本陆.关于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再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01.
[5]王长乐.教育系统的深刻危机[J],当代教育论坛,2008,02
[6]陈学军.困境与出路:当代教师的道德使命[J],教师教育研究,2007,06
[7]孙彩平.教育道德与道德阀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