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锟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北京 102602
【摘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高校影视专业重要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但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合作能力的高素质影视专业人才却仍是目前影视教育面临的难题与困境。把行业内的中外合作拍摄移植到影视教育领域,使中外合作高校师生在共同合作拍摄过程中深入交流并体会中外不同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文化特色,或许是一种有益的新探索。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详细叙述了这一新型国际交流学习的新尝试,以期为影视教育提供一种新思路新参考。
【关键词】合作拍摄;影视教育;国际交流学习
中外合作拍摄在影视领域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建国初期的1958年我国就与法国合作拍摄了故事片《风筝》,之后与苏联等国家合作了一批抗战纪录片与故事片。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我国更成立了专门负责中外合作拍摄的中国合作电影制片公司。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改革,中外合作拍摄的作品越来越承担着重要的文化角色,而中国影视产业的国际化道路也藉此越走越远。
但是,在大多数中外合作拍摄的影视作品中,中国元素更多地沦为肤浅的文化符号,远未能真正达到较为理想的文化输出的目的,这一点毋庸讳言。要想真正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影视领域的国际化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影视领域国际化道路上最重要的支撑,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影视专业当前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但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合作能力的高素质影视专业人才呢?这仍然是很多高校都面临的难题与困境。
目前,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邀请国际著名的专家学者或业界精英到校内开展专题讲座,这是最简单也最普及的形式。这种形式通过国内师生与国外专家学者或业界精英的面对面沟通交流,把国外最新的行业前沿信息或影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式介绍到国内,主要起到了开拓视野的作用。第二种是国内高校教师出国访学,学习国外先进的专业知识,亲自感受国外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学成回国后将这些知识、经验等传授给学生。第三种是采取交换生等合作方式,选拔优秀的学生到国外合作高校中进行学习,学习不同的文化与专业知识,体会国内与国外高校两种不同的培养体系,直接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
这三种培养影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简便易行,但是难以深入,第二种和第三种则往往在人数上有严格限制,无法惠及更广泛的师生,且需耗费大量的时间。本文则分析了一种新型的影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即把影视行业中外合作拍摄的形式引入高校影视专业教育中,使中外合作高校师生共同合作拍摄作品,在拍摄过程中深入交流并体会中外不同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文化特色。这种方式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与便捷的方式,利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条件,让更多的师生参与。
一、高校影视专业中外合作拍摄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
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的专业本科院校,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特别注重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且具备全方位素质的专业人才,国际化是学校着力打造的重要目标,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中外合作拍摄项目就是培养影视国际人才的重要尝试之一。学校先后组织了与韩国、法国、英国等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拍摄,参与项目的师生在文化视野、专业认知与能力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其中由于韩国在亚洲乃至世界影视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其影视产业与影视教育都比较成熟,地理位置接近各项成本较低,且共同的亚洲文化渊源使得文化交流更为顺畅,故合作频率最为频繁,效果也最为凸显。韩国清州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是多年的友好合作学校,两校从2012年开始展开合作拍摄项目,截至目前已持续8年时间。这8年间,每年暑假两个学校都会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为期两周至一个月的合作拍摄。
合作拍摄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第一步,宣传推广并组成团队。
暑假前两校分别对活动进行宣传推广,吸引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进行初步的选拔。根据参加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与特长组建各自的团队。每个团队人数在10人左右,如果参加人数较多,可同时组建数个团队,以使更多学生能够享受这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每个团队都要有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带队。
第二步,建立联系并远程沟通。
团队组建好后即建立联系,比如成立微信群等方式,目前远程视频会议也很方便,大家互相认识,介绍彼此的个人情况及专业特长,两个学校的专业设备情况、生活情况,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等。远程沟通会从团队组建一直持续到拍摄项目全部完成,而且也往往成为队员们以后维持长期友谊的方式与渠道。
第三步,打磨拍摄内容与方式。
中韩两个学生创作团队在拍摄前就要提前将拍摄的内容与方式反复打磨,做好各种预案,比如剧本的创作、所需的各种设备、演员的选择、场景的确定、分镜的设计等等。这个过程往往会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不少队员会利用这段时间集中学习对方的语言,以保证后续拍摄时能够顺利沟通。
中韩两个学生团队是共同打磨同一个作品,还是创作各自的作品,由学生自行决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中国学生需要赴韩国完成自己的作品,而韩国学生需要在中国完成自己的创作。也就是说,这两个团队的作品都必须要设定在陌生的国家、文化与场景中。这一前提倒逼着学生主创们不得不提前搜集各种资料以提前了解熟悉对方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等,从而达到开拓文化视野,学习跨文化交流沟通的目的。
第四步,分赴两校并展开拍摄。
完成前期的沟通与设计之后,暑假期间就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分赴两校进行创作拍摄,拍摄时间与进度通常会根据拍摄需要做好详细的预案。为了降低成本,在有限的时间内拍摄出质量相对较好的作品,合作拍摄以30分钟以内的短片为主,剧情片与纪录片都有一定的比例,有时也会穿插MV与实验片的创作。
以最短的两周合作拍摄为例:通常是清州大学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创作团队先赴中国一周进行拍摄,结束后中国指导教师再带队与韩国师生共同到清州大学进行拍摄。拍摄过程中的食宿等后勤服务均由对方学校提供,若无特殊需要,拍摄所需的专业设备、服化道等也均由对方学校提供,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成本,参加项目的师生仅负责交通费用即可。
为了不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合作拍摄项目都是安排在暑假期间,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提前安排好相应的负责人员,或者也可以全部交由学生来负责,从而锻炼学生统筹组织协调的能力。
第五步,完成作品并积极参赛。
作品按照预案集中拍摄完成后,要留出后期制作与补拍的时间,尤其是中韩两个学生团队共同创作同一个作品时,就需要更多的时间调整磨合修改完善。
在拍摄与后期制作过程中,中韩的指导教师也会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此既保证了作品质量,也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更让学生感受到中韩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方式。
作品全部完成后,不会就此完全束之高阁,而是会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以期获得更多的肯定认可,2018年合作拍摄的《若》就获得了“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剧情组三等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和创作热情。
近十年合作拍摄的经历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国际交流学习的方式与传统国际课堂不同,有着明显的轻授课重实践、轻权威重平等、轻个体重协作等特点,更能够培养学生开阔包容的思维方式与协调合作的能力,更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要看到合作拍摄的方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语言障碍导致交流不到位创作过程不顺畅,惯性思维导致内容设计不符合对方的文化习俗,个别学生创作态度不够专业认真过于随意等等,需要在今后的合作拍摄项目中更加注意,从前期的周密筹备、指导教师的全程精细指导、对拍摄计划的严格执行等等多方面予以把控,以期真正达到深度国际交流学习的目的,而非流于形式。
姓名:王锟(1979.11--);性别:女,籍贯:山东济南,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职称:副教授;职务:传媒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影视艺术、新闻传播、媒介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