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0期   作者:杨涛 郑先锋 胡江涛
[导读] 汉语言文学以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言审美的重要途径。
        杨涛 郑先锋 胡江涛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摘要:汉语言文学以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言审美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文从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为出发点,探讨了将审美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有效融合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教学; 审美教育;
引言:汉语言文学是我国职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进行汉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汉语言文学涵盖丰富的知识,其教学方式多样,教师可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审美教育是汉语言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提高职校的教育力度,同时还能提高职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为汉语言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一、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主要是带领学生领略文字的魅力,感受优美文字的熏陶。然而,在当下快捷知识发展势态下,学生时时接受着来自各种途径的信息碰撞。这些未经筛选过的文字,往往会误导学生的审美倾向,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然而,教师无法永远拿着一块“盾牌”挡在学生前面,替学生将那些不好的语言作品拦在门外。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防御”,教会学生进行辨析,识别有价值的文字信息,防止“垃圾”信息对自我的侵蚀。这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开始实施审美教育,通过美好的文学作品,对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文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味,具有有效筛选优秀作品的能力,陶冶良好的情操。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
        单一的教学方式适应了应试教育的需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应当丰富教育教学活动方式,这样才能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质量,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到趣味性的文学审美赏析活动当中。有些教师不注重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没能形成文学的课堂审美空间,不能做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不利于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现代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应当在趣味性、互动性、活动性的氛围中开展,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效果。
         2、汉语言文学学课程设置较少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课程少之又少,课程的构建体系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使得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再加上教学方法的单一枯燥,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大部分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内容依旧停留在表面,尚未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3、情感带动不足
        情感是审美的基本要素,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无法在情感共鸣中促进学生深刻的感受文本的艺术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文学作品。有些汉语言文学课堂没能给学生必要的展示空间,不注重设置一些情景体验性的教学活动,课堂与课下教学的联系不足,致使学生只能简单机械的理解文本的浅层意思,不能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色彩、故事内容、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理解,因此不利于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投入文学教学活动的目标。


三、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措施
        1、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中审美因素的挖掘
        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學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比如赏析一篇文章时,要引导学生把我文章的整理结构,思考文章所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并感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自觉感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作品审美能力。由于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对此只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师多给予学生引导,回答学生提出的疑惑,并耐心讲解,就能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美妙,从而将这种美好体验与自身的情感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事物的品读能力。
  2、互动教学策略
        互动教学是丰富文学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汉语言文学作品赏析主体性,以及联系学生生活理解文学作品,进一步在情感性的氛围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美学内涵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当促进学生积极在文学课堂活动,启发学生的审美视角,引导学生积极的把自身情感投射到人物身上,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例如,在李白《行路难》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背景介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围绕着作品的意象与作者的时代背景,促进学生展开作品的深层意境,同时期高适、岑参等作家作品的对比分析等活动,促进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达到提高学生审美主体性的目标。教师还可以承担一部分在课堂上进行作品导读、介绍文学作品背景,以及小组互动辩论的活动,由此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主动性,促进学生进一步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下探讨文学作品内涵。
  3、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学习,是学生从懵懂无知到逐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是塑造积极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若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都将会形成负面影响。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富有情感的科目,对此有着重要的责任。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要合理筛选内容积极、情感积极的阅读材料带领学生进行理解。通过对文章的正向阅读,通过文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而良好的语文素养,意味着丰富的文学积累。阅读是提高文学积累的基本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从而即使回到家也有自主进行阅读的兴趣以及能力。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使人进步、使人成长、使人拥有智慧,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可接受能力的特点,向学生推荐合理的课外读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达到汉语言文学核心素养的提高,从而
有效拓宽知识面,提高审美能力。
         4、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增强审美教育实效
         汉语言文学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一篇文学作品是否分析的透彻,是否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这都需要教师作出努力。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教育中,能否有效地认识作品中的“美”,传达作品中的“美”,组织学生深入探讨这种“美”,也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全面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提高教学专业技能,以使自己在教学中能更好、更系统地把握作品内容,分析作品内涵,引导学生鉴赏作品,增强审美教育的实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结论
        提高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审美教育质量,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设置良好的审美情境,构建课上课下互动的审美教育空间,能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展审美讨论活动。教师应当提出正确的教育方针,降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难度,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围绕文学作品进行有效情感体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文蓉.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中的渗透研究[J]. 北方文学(下旬),2017(6):157-158.
        [2]王敏.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 社会科学:全文版, 2016(7):232.
  [3]樊德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汉字文化,2017(14).
        [4]祖丽甫阿依木·马木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J].时代教育,2017(14):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