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晶
温泉县哈日布呼镇中学 833505
摘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其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特点、生活环境、心理素质等。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常年不能陪伴与照顾孩子,使得学生逐渐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原因
前言:在很多农村初中,学生大多属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其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其身心成长形成了负面的影响。英语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责任。因此,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能够为教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一、家庭因素
第一,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有所缺失。很多农村孩子在父母离家后会出现性格孤僻,情感脆弱等问题[1]。这些孩子大多与家里的老人一起生活,难以形成有效的感情沟通。有些父母为了弥补情感层面的缺失,会在经济方面给予补偿,使得孩子形成了缺乏进取心、散漫的不良习惯。第二,父母自身的行为习惯教育意识较弱,素质不高。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并没有接受过足够的学校教育,表现在文化素质较低。孩子的年龄较小,缺少父母的督促,或者过分溺爱,也能够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第三,家庭环境不良。有些留守儿童并不是独生子女,父母外出后,家里的老人难以分散精力照顾好每个孩子,使得孩子缺少温暖的成长环境,无法得到有效的家庭教育。第四,家长对于学校过分依赖且不信任。很多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自己在外打工,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但是,学校的教师数量和精力有限,难以完全顾及到每个留守儿童。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家长还会对教师的教育与管理方法提出质疑。有些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语言和行为,使得其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学校因素
第一,将教育重心完全放在学习成绩上。很多农村学校还没有充分落实德育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家长等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观念使得教师承受较大的社会压力,教师将这种压力转移到学生,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从而逐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二,缺乏与留守儿童的有效沟通。在很多农村学校当中,教师数量较少,学生数量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给予足够的关心,更没有机会与每个留守儿童进行心灵交流。这就使得一些留守儿童逐渐出现自闭心理,性格内向,并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2]。一旦学生形成一些错误想法后,并没有人及时帮助切纠正,也就导致其逐渐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第三,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具有难度。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都不可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难以及时针对孩子所出现的一些错误行为习惯进行及时沟通,一些问题被长期积压,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形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合力。
三、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关注程度不足。当前,从政府以及社会各部门的角度来看,仍然缺少对于留守儿童方面的研究[3]。在大多数农村学校中都没有针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建立相应的档案,也缺少具体的教育政策。这就使得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教育相对薄弱,难以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留守儿童的行为与思想意识容易受到社会外界因素的影响。社会大环境能够对学生形成的行为习惯发挥影响作用。当前,在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之风,加之父母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爱,使得社会因素能够对学生形成不良的影响,促使其出现心理以及言行方面的扭曲。一些辍学的学生会影响仍然在接受教育的初中生,促使其逐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第三,电视媒体等传播的内容能够加剧学生的思想腐坏。以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背景,互联网已经逐渐得到普及,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得较多的信息,其中存在优劣之分,不良的信息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发挥负面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其日后成长与发展形成较大的危害。这是需要从社会角度解决的问题。
结论:综上所述,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现象,应该从多个方面查找具体的形成原因,并进行相应的转化。一般情况下,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主要表现在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这三个方面。通过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展开的一系列探究,希望能为转化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娜.影响初中生不良行为的实证研究:父母监管、不良同伴的作用[J].青少年学刊,2020(01):28-37.
[2]王丽敏,张亚丰,张凤春,张作明,陶雨春,徐晔,陈璐,尹慧.中学生不良行为及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的路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9,35(01):29-33.
[3]刘树来.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分析及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