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救护综合实践--心脏复苏术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0期   作者:裴学峰
[导读] 丰富多彩的初中综合实践课,不仅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裴学峰
        冠县第三中学 252513
        摘要:丰富多彩的初中综合实践课,不仅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本文以生命救护实践课--心脏复苏术为例,讲解了生命救护实践课的组织模式,认为在实践课中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多媒体演示和课外模拟两种方式,让学生对心脏复苏术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最后要通过组织现场模拟演练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造高效实践课堂。
        关键词:生命救护;综合实践;心脏复苏
        随着素质教育和初中各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综合实践课在初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提高了学生的应急应变能力。生命救护实践课是为初中生打造的高效课程,其中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触电急救、溺水急救等,通过生命救护实践课,不仅能够让学会学会自救,也能让他们帮助其他人快速的脱离生命危险。很多人都知道在遇到溺水、触电导致的心脏骤停时,需要对溺水者等进行心脏复苏,但是真正掌握心脏复苏术的人较少。本文以心脏复苏术为例,介绍初中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方式,希望让学生对生命救护知识有较强的认识。
        一、创新生命救护实践课组织模式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他们的思想较为活跃,不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这是他们年龄段表现出来的优势。传统的生命救护实践课组织方式较为传统,过程一般为教师现场模拟心脏复苏术操作方式、学生观察、教师指定学生演示的方式,整个过程都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很少,大部分学生都无法亲自动手操作。为了改变该种形式,我们创新了心脏复苏术的组织形式,首先在教室内采用投影仪将常见的溺水、触电等现象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平时做好自我防护,然后结合多媒体的动画、图片和文字功能,演示心脏复苏术的具体操作方式,让学生掌握现场急救的六项原则:先复后固原则、先止后包原则、先重后包原则、先救后运原则、急救与呼救并重原则、搬运与急救一致性原则。在采用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现场提问和上台演示的方式,问题随机而定,比如“如何进行人工呼吸?”“如何进行胸外心掌按压?”等,学生在台上演示时,鼓励台下学生将其不正确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通过该种方式,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课注意力,掌握一些心脏复苏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课堂外进行三种心脏复苏术的演示讲解
        很多人都知道心脏复苏术是在没有呼吸和脉搏的情况下进行,每做两次人工呼吸就要做30次心脏按压,有节奏的交替反复进行。但是在实际生命救护中,成人、小孩和婴儿的救护方式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如果不加区别进行救护,很容易产生次生伤害。在综合实践课中,我们针对救护年龄,分别演示了三种救护方式:一是,成人救护。按压位置位于胸部正中(两边乳头连线的中间),将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的位置上,再将另一只手放叠放在手的上面,把两手的手指扣在一起,以便用力,放在下面的手,手掌向上翘一点,以免戳伤到胸部。将肘部完全伸直,把身体的重量压在手腕部,用力按压,使胸部向下3.5-5cm连续的快速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共按压30次,再进行2次人工呼吸。二是,演示小孩心脏按压方法(1-8岁)。根据伤者身材大小调整按压的力量,可采用一只手或者两只手按压,一只手时用手掌的掌根,两只手时与成人的按压方式相同;按压的深度要与成人有所区别,大概是胸部厚度的1/3-1/2,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三是,婴儿的按压方式(不到1岁)。

采用中指和无名指从正上方垂直往下按,按压深度与小孩相同,按压力量要适当的放轻缓,以婴儿可以难受为前提,按压频率与成人和小孩相同。在课外组织模式上,为了提高演示的效果,让学生围绕成一个圆圈,圆圈中间放置心脏复苏道具,同时不断的变换角度演示,现场采用问答的方式鼓励学生对于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实践教师给予解答,同时邀请部分学生进行现场的演示操作。
        三、组织现场模拟演练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初中综合实践课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动手能力为主要出发点,满足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心脏复苏术实践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应急应变能力,我们将他们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个急救任务,让他们从现场分工、指派任务、清退无关围观人员开始,模拟伤者的救护全过程。比如其中一个小组的任务可以是:室外突然发现有人心脏骤停,学生立即叫周围人前来帮忙,准备抢救活动,旁观者协助拨打120;将爬到的伤者整体翻转,翻转过程中注意保护伤者的颈椎;轻拍、摇动或大声呼喊伤者有无反应,直观胸部有无起伏,将面颊部贴近患者鼻孔处,察觉有无气体逸出,触摸患者颈动脉有无搏动,发现伤者心脏骤停后,立即采取心脏复苏术,将鼻孔和口腔内的异物取出,开放气道,给予两次吹起,在10秒内完成,再次判断伤者有无呼吸,最后确定按压的位置给予心脏复苏术。在现场的模拟演练活动中,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和解惑者,将活动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自学、互学以及展学过程中,不仅学习心脏复苏术的操作要领,也懂得如何第一时间判断伤者是否还有呼吸,如何组织现场人员进行统一救治和拨打120,掌握复苏的有效指征为昏迷逐渐变浅,能够摸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四、对生命救护实践课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综合实践课中,教师以完成任务为衡量标准,忽视对学生的差异性评价,导致学生无法知道自己在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了提高生命救护实践课的效果,教师要重视评价的作用,除了教师对学生的救护表现进行评价外,也要让学生参与到自评和互评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提高心脏复苏术的学习质量。同时,教师要从综合实践课学科素养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比如从救护小组合作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现场组织能力、动作规范性、道德素养等几个方面给予综合性的评分,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救护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可以根据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要求,创编突发状况下的救护应急预案,每周组织一次演练活动,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生命救护理论和实践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综合实践课受到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其中生命救护作为一项基本的技能,在综合实践课中增加其比例,可显著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受到传统教育教学制度的影响,生命救护实践课的组织模式还较为传统,实现不了全员参与的目的。下一步,在生命救护实践课中,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一些应急演练活动,让学生真实的参与到救护中,从而提高其救护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露艳,穆娇.心肺复苏术普及的重要性[J].健康大视野,2018,000(022):223-224.
        [2]冯田田,高鸿翼,孙建平.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34(18):25-26.
        [3]邓燕波,曹能.初中综合实践课有效性提升方法分析[J].精品,2018,000(006):107-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