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19期   作者: 李金平
[导读] 要使历史课有滋有味、有水平,须从教学动力、教学期望、教学目标、
        李金平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天中街道办事处西城小学
        摘要: 要使历史课有滋有味、有水平,须从教学动力、教学期望、教学目标、教学投入、教学组织、教学质量六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教学动力;教学期望;教学目标;教学投入;教学组织;教学质量;核心素养
         一.教学动力
        首先从学习动机来看,老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先播放一段《敕勒歌》,先声夺人,营造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兴趣。此后再引用《静夜思》、《凉州词》等学生熟悉的内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本课设计要符合“正当性”,要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时空观念方面,在讲述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时,出具一幅降水量地图,通过地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平城和洛阳的地理环境差异。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方面,要运用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等多种形式的史料,例如,在讲述民族交融的表现时,先以视频的形式展示胡汉交融的表现,再通过展示图片帮助学生把握视频中的关键信息,可以辅以陈寅恪先生对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描述,能够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运用这些材料,就需要学生运用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来解答问题,有利于学生史料方面素养的提升。在家国情怀方面,要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交融”,让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各民族都在交融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重要贡献。
        最后,结束时以诗朗诵、元姓起源的探究等,来把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到线下,做到课堂的结束不是一个句号,而是省略号。
    二.教学期望
        我们的历史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能力,使他们在离开历史课堂后依然有能力获得必要的历史知识。在课程设计中,最好进行史料呈现,锻炼学生理解史料,从史料中获得第一手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上,教师要设计为“从不同角度对该时期的民族交融进行全方位与深层次的探究学习”,以便符合核心素养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协助学生分解问题,在学生回答有困难时要引导学生。比如,在讲解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时,学生对于“非可文治”解释起来有困难,学生答道:“材料的意思是平城是以武称霸,不可以以文……”这时,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及时的引导:“因为这是一个边境城市,常年打仗,所以说在文化教育上怎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能答出:“相对比较匮乏。”教师更要进行进一步的引导:“相对比较匮乏落后,不是一个文治之地。而作为都城来讲,因为这个地方缺乏这种文化氛围所以想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来改革,会怎么样?”学生顺着思路回答:“就要去迁都。”“就要找一个?”学生回答:“文化之地。”教师将学生的定义进行更为精确的纠正:“文化更为发达的地方。所以他选择了哪个地方?”学生顺利得到答案:“洛阳。”在教学的生成过程中,教师能够分解细目,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去思考答案,得出结论。


         四.教学投入
        从教学投入来看,一节好课必得有灵魂,有灵魂的课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它不是照本宣科。教师要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对课本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三个板块的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本。同时,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又要不拘泥于课本,比如可以以淝水之战作为反例与孝文帝改革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理解历史,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新思考。
        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到“适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时间交给学生去理解、去探究。
         五.教学组织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情,将教学内容尽可能的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可采用视频、图片等史料,将历史直观化;语言生动形象,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教学组织设计出色。
        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几个问题串联起本课内容,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将问题进行分解,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答案,能体现教师在课堂生成上的智慧。
         六.教学质量
        根据“学生收获质量观”,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应该是“三维立体质量标准”。
        首先,在纵向上,既有基础史实的梳理,又有对历史细节的探究;所设计的问题,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又不致学生毫无思路;课堂中所涉及的材料,既能培养学生历史解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又不至于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要通俗易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其次,在横向上,本课围绕“民族交融”,材料包含丰富,图片趣味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既有“胡人汉化”的内容,又展示了“汉人胡化”的表现;既没有脱离主题,又从诸多方面进行细节的探究。
        最后,在厚度上,要做到“教育”而非“教学”,从常见问题导入,辅以史实,引导学生体会民族交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节好课,从导入到小结,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既有核心素养的渗透,又有基础知识的把握。一节好的历史课教学思路要流畅又有血有肉有骨。“骨”是说历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即教学思路要符合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思想,不剑走偏锋、走极端;“血”是指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历史;“肉”是指教学中要运用丰富的、多种形式的材料,引导学生立体、全面的认识历史。好的历史课还应该是留有空间的历史课。一是指历史教师的课要留给学生在以后发展的空间;二是指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思考、发散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0年06月。
2、古诗词:《敕勒歌》、《静夜思》、《凉州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