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劳动教育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李芸
[导读] 劳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芸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上派学区中心学校
          摘要:劳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课程教育教学成效也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为此本文主要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对劳动教育的教学路径展开了系统化剖析,由此在帮助下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同时,确保他们优秀道德品质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渗透意义;教学路径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意义
          伴随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家“立德树人”教学任务落实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载体,如何确保教育教学任务的达成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核心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经大量教研数据分析可知,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其中作为德育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劳动主题活动的开设”从某方面而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此外在培养学生优秀品质中也发挥了重要性作用,是提高学生劳动素质的重要渠道。
          就目前来看,在现阶段经济快速化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在逐渐优越化,但劳动意识却在逐渐丧失,长此以往不仅对学生全面化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也严重威胁了社会的稳定性,故此通过将劳动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以期通过促使学生积极的劳动体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在不断强化学生劳动素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教学路径剖析
          (一)通过采取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愿”
          作为德育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囊括了诸多关于“劳动教育”的课程,因此为从根本上改善传统教育教学现状,推动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在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愿”,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取得预期劳动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战略基础。对于现阶段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在一种被关爱的环境中长大,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劳动意识”或“劳动意愿”较弱,为此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可在劳动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通过让学生的情感贯穿教学始终,以此在强化学生劳动体验基础上从而“入情”,最终为其劳动情感体验的充分调动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还可借助当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图片、视频以及音乐来渲染气氛,带领学生入情入境,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劳动意愿”,为劳动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打下坚实基础。如在进行《干点教务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在课程导入环节,向学生询问“家里的劳务主要是谁在做”以及“平时有没有劳动习惯”等生活化问题,并通过播放一个家庭一天的家务事项来近距离感受父母的不易,由此在萌发学生想要帮助父母做家务情感的基础上,为后期劳动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通过采取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劳动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道德与法治》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来看在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教育工作者还可通过采取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在进行“学做家务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通过设计精彩纷呈的现场体验活动——“叠衣服”,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由此在激发学生生活情感的同时,使其获得基本技能。在课堂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首先要求会“叠衣服”的学生充当小队队长的角色,而后给不会的学生做示范,由此在强化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最后教师通过开展小组叠衣服大PK,对叠衣服数量多且整齐的小组进行口头表扬和颁发“家务小能手”徽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品尝劳动带给自己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爱劳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最主要的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可使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三)通过采取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树立“爱劳动”的习惯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成长和发育的初始阶段,极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只有帮助学生将劳动变成他们一种“自觉性”行为后,劳动教育才算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经大量教研数据分析可知,劳动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情感教育的渗透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就目前来看虽然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关于劳动教育的部分编排了较多的主题活动,但据调查发现,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都过于强调学生的“劳动技能”,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育,学生“爱劳动”情感的激发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而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进而促使学生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在帮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显著地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除此之外就目前来看,为帮助学生树立“爱劳动”的习惯,在进行劳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将活动回到学生生活,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可通过设置一些课外体验活动,由此在拓展学生课程知识认知范畴以及帮助学生践行劳动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情感来帮助学生自觉形成“爱劳动”的品质。
三、结语
          简而言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教育的教育教学成效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当前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优越化,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落实到位,故此为从根本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采取生活化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拓展延伸,以此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愿”,让学生学会劳动以及帮助学生树立“爱劳动”习惯的基础上,抵达“情到深处自然行”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2(15):111-112.
          [2]谢林燕.情到深处自然行——《道德与法治》劳动主题教学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9,03(16):122-123.
          [3]苏维平.积淀文化 深化情感——主题教学之我见[J].教育革新,2017,03(12):144-147.
          [4]谭梅;杨叶.小学低段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01(15):125-128.
          作者简介内容: 姓名(李芸)  出生年月 (1978.09) 性别 ( 女 ) 籍贯(安徽肥西)  最高学历(本科)  职称 (一级)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 邮编(231200) 单位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上派学区中心学校) 收杂志 联系地址电话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青年南路与体育路交叉口蓝城丽景湾136656918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