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兴趣”谈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杨春华
[导读]

杨春华   淄川区北关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13-01

        “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音体美报》2000.2.28)从这一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领略不到音乐课带给他们的欢乐,反而阻碍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现今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课堂是“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观众”。
        那怎样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呢?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今天,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和引路人。第一,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是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第一步。做为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来影响学生,使自己具有磁铁一样的吸引力。言行举止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深吸引学生模仿、学习和追求、超越。第二,利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参与了才会有兴趣。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就是我在音乐教学中采用的几种方式方法:
        比如,我在课堂上开展“我来当老师”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起,因为他们都想站到讲台上来体会当老师的感受。在教学歌谱时,哪怕是到讲台上教唱一小节、一个音符,他们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从那以后,他们学习歌谱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无精打采、一提学歌谱就唉声叹气了。每当学会一首歌曲,我都让他们分组、指挥演唱、独唱、轮唱、表演唱等,还让他们去体验一下当“评委”的感受。当他们表演完之后,都由“小评委”进行点评。有的说“演唱的声音不错,就是没有把歌曲的内容表现出来,因为观众不仅要欣赏,而且还要观看”;有的说“她们两个声部配合的不错,听起来很优美、和谐”……看起来这些评委还挺像模像样的呢!大家都非常乐意参加。这样既激发她们的参与意识,又提高了自身的欣赏水平。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音乐与现实社会文化生活的结合,拓宽知识面,不再让学生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例如,在教学民族器乐介绍拉弦乐器时,学生对二胡的音色比较熟悉,但对京胡就比较陌生。我就以电视剧《大宅门》的主题音乐,让学生了解京胡。介绍民族乐器唢呐时,就以赵本山主演的《刘老根》主题音乐让他们了解唢呐。一提刘老根吹奏的乐器,学生们都异口同声的说是唢呐。再问这种乐器善于表现什么样的情绪时,他们有的说欢快、热烈,也有的说悲痛、深沉……不用说,他们对唢呐的音色、表现力已经非常熟悉了。要还像以前的老课,一句一句地讲唢呐的音色如何,有怎样丰富的表现力,他们的印象也不会有这样深。通过这种方法教学,使学生既有兴趣又记忆深刻。再如,上欣赏课时,我都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查找资料,或者问家长、或者查阅工具书、或者上网搜寻等等。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的资料还真不少。在介绍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时,书上只介绍了他的出生年月、主要的几首作品、风格,而学生通过自己查找的资料则更多的了解了莫扎特这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之所以被人们称为“音乐神童”(在这之前有很多学生不知道莫扎特是“音乐神童”),是其3岁时就能弹琴,显露出他过人的音乐才华,6岁时便随父亲、姐姐到欧洲各国演出,8岁时即出版了一部小提琴奏鸣曲,11岁时竟写出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唐•璜》、《魔笛》、《费加罗的婚礼》等多部歌剧与四十五部交响乐以及五十多部各种类型的协奏曲,还有奏鸣曲、室内重奏、宗教体裁、娱乐性的器乐曲、舞曲等数量惊人的作品,并不止是钢琴曲(以前有很多学生认为他是钢琴家,只创作钢琴曲),因而他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中罕见的天才作曲家。尽管其生前在生活上、经济上、精神上受到许多打击压迫,但他始终没有妥协屈服。其作品在后来一百多年间的世界音乐文化发展中发挥了极其巨大的积极作用,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它们坚强的生命力。从而更使学生从心底里钦佩这位“音乐神童”。
        另外,我每节课还都留出5分钟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才艺,争当“小名星舞台”擂主。课前,他们便开始积极准备,找主持人报名,或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商量表演节目内容。课堂上,大家都踊跃而上,拉小提琴、弹钢琴、电子琴、吉他、表演舞蹈、讲音乐故事、谜语、介绍音乐家、音乐知识、演唱歌曲、戏曲等等,形式多样,真可谓是百花齐放!使原本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学生也都产生了兴趣,盼望着每周两节音乐课的到来。
        笔者认为,对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音乐知识、技巧的学习,而是表现在启迪、唤醒、感染、净化、陶冶和激励等教育效应上。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习、创造,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尽情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他们在音乐的天地中自由想象、驰骋翱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