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王祥
[导读]

王祥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一中学  2660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62-01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是有效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载体,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新课标理念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合作学习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获得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等,影响学生从活动中获取数学活动经验的质量,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
        1、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被滥用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常常出现教室里表面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水平。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有些同学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以上现象它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形式化,浮于表面。
        2、太短的合作时间没有效果
        当学生才讨论了30秒、1分钟,教师就一拍手:“好”!“停”!学生其实根本就没有来不及思考,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看似很热闹,实如一盘散沙。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 “人云亦云”,学生就会逐步形成从众心理。
        3、切忌教师指导不明确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使得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开小差。有的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导致有的小组成员开小差。
        4、不能用合作代替思考
        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只见学生分好几个小组,每人说了一遍,合作即结束。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了实质,用合作代替思考。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老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表面上是进行合作学习了,但最本质的数学思考没有得到开发。


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但是不能代替思考,要因材施教。
        5、不能暗示问题结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或者不能在自己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会在学生没有讨论多长时间,没有解决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就把问题的结论暗示学生,有的甚至干脆把结论告诉学生。显然,学生得到的结论并非自己思维的成果。
        6、过高估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课改专家们认为,提倡了合作学习,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就能代表小组的意见,统一小组的认识,并取最佳的意见来汇报。显然,要求过高。面对低年级和程度比较薄弱的学生,我们不是看他们合作学习后的成果如何,更应看他们有否愿意合作学习的态度。并逐步学会合作。
        7、学习困难生参与度不够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往往越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同时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8、教师评价重整体、轻个体
        教师的评价还没有面向全体。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限定于标准答案,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只夸小组的代言人,不褒扬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在研究合作学习时,认为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合作学习的老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才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有效地数学活动经验,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专家评语: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希望学生能借助对话与辩论的过程主动建构知识,但往往会出现:学生会聊天不会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有些合作小组一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就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我们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在小组内以合作为主,小组间竞争为主,合作与竞争密不可分——合作的目的是为了竞争,竞争的意义体现在合作。通过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途径,以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的发展。
        柴晓龙推荐王老师对小组合作教学的分析,精辟、合理,思考问题深入,剖析深刻,值得推荐。
        吴学峰推荐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