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梅 山东德州陵城区马厨社区小学 山东 德州 253500
【摘要】数学习题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有效的习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同时,习题反馈也能反映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从而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进度。尤其是对于思维能力发展迅速的高中生来说,科学设计习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习题的有效设计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通过对习题的巧妙设计和运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数学思维和多元思维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年级; 练习题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63-01
问题是激发思维的索引,没有问题的课堂缺乏活力,而问得多、问得杂乱的课堂又缺乏实效性。高年级练习题设计,首先应以培养数学思维为导向,其次应立足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最后应以学生发展要求为本质。下面对设计与生成作一些探讨。
一、以激趣为基础,培养数学良好数感
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习题的训练不感兴趣。有些问题出了问题以后,再遇到同类问题,就会犯错误。这显然不符合运动试验的效果。原因是他们对内容不感兴趣。对此,有必要在习题设计中渗透激发兴趣的思想。通过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或激发学生对习题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字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联系的良好学习习惯。
比如,通过精心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练习题设计中把握基础,使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理解。如“有两个完全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将他们两个拼成一个新图形,这个新图形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利用一题多解的学习方式进行练习。再如设计练习题“青青集邮票36张,帅帅集邮票24张,你能够自主提出两个问题并正确解答吗?”这个练习题给予学生开放式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尽情发挥数学思维构建问题,如“帅帅的邮票比明明少几分之几?青青邮票张数占两人邮票总数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比较贴合高年级学生的基础能力。通过自主提问并解决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借机拓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良好数感。
二、以层次为台阶,夯实数学基础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在习题设计中只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将不能充分体现教学价值。因此,在习题设计中,要使全体学生实现对数学思维的启发和发展,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构建分层的习题内容,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在这样的练习中,即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跟上教学进度。
比如,讲解五年级上册《带分数、真分数、假分数》这一课的内容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假分数的产生。准备这样设计练习题,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①将1个大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个?答案:1/4;②将第2个大饼按照第一个大饼的分法分给这4个同学,两个饼分完后,每位同学共分到几个?答案:2/4;③如果接着分第3个大饼、第4个、第5个、第6个呢?每个同学相应的都能够分到几个?答案:3/4、4/4、5/4;④如果饼的个数无限增大,你还会分吗?⑤将每个问题最后得出的分数进行比较,你会发现什幺规律?答案:6/4、7/4、8/4、9/4;⑥累加到第几个1/4时产生了9/4呢?⑦那幺( )个1/4是( )通过问题串的引导展开专项练习题训练,学生通过问题1、2、3、4体验了分数单位的叠加性质。通过我问题5自主思考真假分数的特性。看似问题比较多,但依据由易到难的原则,遵循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特点,使问题成为一条不断的线索引领学生感知假分数的产生。
三、以实用为载体,挖掘学生探究思维
拓展小学生数学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兴趣。因此,立足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将真实生活体验融入习题中,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通过有趣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性思维。
比如,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设计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练习题内容。通过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共鸣来引导深入探究。“有3只猫同时吃3只老鼠共需要3分钟,那幺,100只猫同时吃100只老鼠,需要多少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合作探究。这道题目看似与100以内数的计算有关,但细读却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脑筋急转弯。虽然相比教材内容有一定难度,但较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启蒙特点。对于高年级学生需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基础能力和题目解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还有类似“一个正方形有( )个角,剪去1个角后,还剩下( )个角。”这样的练习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学生们通过想一想的解决问题方法显然无法奏效,于是通过思维拓展训练,他们渐渐学会了做一做,画一画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探究思维的表现。
四、以挑战为杠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挑战的过程,练习题既挑战自身具备的基础能力,更挑战蕴含的巨大潜力。通过数学练习题训练,结合课堂学到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以题目为平台,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实现思维拓展。拓展课程应立足教材内容,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为目标,注重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比如,设计挑战性的练习任务。如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说明题目的算理,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学生将对应用题的算题步骤进行讲解,锻炼学生独立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五、以评价为契机,突破学生定势思维
对于练习题设计与实施过程的评价,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在练习题训练中的思维表现,结合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比如,学生在练习题中掌握了想象、推理、分析和想象的解决问题方法,掌握了用数学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学会了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培养了对数学的浓厚学习兴趣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练习题训练获得的思维能力。其次,对练习题实施的整体评价还应从教师、学生和家长几方面进行综合,对每位学生进行专属评价,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具体表现。同时,注重每学期至少一次练习题综合评价,追踪学生的练习题反馈情况。通过练习题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挖掘多元思维潜能。
总之,小学生习题的设计与实施应以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依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按照兴趣、层次、挑战、实用的原则设计和实施,形成更符合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的练习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秉珠.数学课培养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J].科学咨询,2020,(19):208.
[2]傅万里.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设计[J].新课程(小学),2019,(04):454.
[3]王延妹.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