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写进作文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刘晓雨
[导读] 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审视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结论必然是:作文教学的改革方向乃至策略必须“让作文向生活延伸”。具体实践,首先是要改变作文教学理念,再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使作文课堂向生活开放,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能力。

刘晓雨    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
【摘要】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审视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结论必然是:作文教学的改革方向乃至策略必须“让作文向生活延伸”。具体实践,首先是要改变作文教学理念,再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使作文课堂向生活开放,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教育;语文课堂;作文教学;情文合一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65-02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明确指出:“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这里的“积蓄”,即“生活积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注重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焦点,善于从社会生活空间选择材料,捕捉人们最敏感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独特的生活感悟。引导学生从一系列“生活”中去收集材料,用于作文,就是摆脱作文时无话可说的窘迫,避免作文千人一面、异口同声、空洞无物的情况。叶圣陶先生《论写作教学》中也说:“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
        因此,笔者认为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早就明确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而且经过他一生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套能指引教育通向成功之路的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包括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要在劳力上劳心”等主张。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源于生活,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生活服务,生活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老师要在做的基础上教,学生要在做的基础上学,要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同时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做到手脑并用。
        依据陶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笔者认为作文教学改革首先要从积累作文内容着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改变作文教学理念
        结合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我认为,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作文教学理念,“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要把写作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把作文的外延向生活延伸。也可以这样说,“文以载道”,作文的训练也就是做人的训练,而且作文先求做人。我们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对生活零距离观察、体验、思考。厚积而薄发,这里的“积”绝不仅仅是指知识或作文技巧而言,它更多指的是生活阅历的积累,对生命的领悟。生活的积累有多厚,作文的门就会有多宽。有了厚实的积累,诚挚的情感,向善的美德,敏感的心灵,才能使文章真切翔实生动起来,学生才能领悟“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真谛,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思考过的内容,感受的内容,而杜绝“假话”、“空话”、“套话”。
        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对大千世界形成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师首先就要身体力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少一些“理科式”题海训练,不能满足于作文技巧的灌输,而是要有计划地给学生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真正做到“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在做中教”,从而辅导学生“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在做中学”学生的学习是不局限于学校,更不局限于课堂的,陶行知先生曾说,文字虽然重要,但不可离开生活去教。生活的符号(指文字)要与生活打成一片去追求,否则便是书呆子的教育。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随处都可学习,都可有所悟,受到教益。在生活中学习,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换句话说,写作之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生活之道,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材,局限于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学生就很难找到下锅之“米”。总是闭门造车,是写不出新鲜生动的内容的
        二、作文课堂向生活开放:开展研究性学习
        注重实践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的真谛,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观察和分析能力需要在活动中培养出来,深刻的人生感悟来自手脑并用去接触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借助研究性学习,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培养他们接触社会、观察社会、并独立分析的本领。在学生进行观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学会独立完成实践任务,逐步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要让学生走入生活,培养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新教材(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已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在写作口语交际系列中,新增了“用心感受生活”、“采访”等单元。设想让我们的学生广泛地接触工人、农民、警察、下岗职工、打工妹等多个阶层以及各种类型的人物,并且有意识地指导他们提炼生活,品味社会问题人生百态,那么诸如“战胜脆弱”等话题,在生活中的素材俯拾皆是,还用得着“为赋新词强说假”吗?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以及独到的见解,也就不难呈现了。在实践“生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要特别防止放羊式的低效率和无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接触到深度分析。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将作文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同时又要点明探求的方向、目标以及达到的标准,让学生为达到目标的要求自觉地寻找沉思并表达出来。比如笔者在教“采访”单元组织学生“采访”活动时,安排了同一对象的三次采访计划。第一次采访要求学生制订一般采访目的,准备应对语言;第二次则要深度采访,了解采访对象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快乐和烦恼、痛苦,并分析原因或提出解决方案;第三次要求学生们全面了解被采访人的背景,完成由个性到一般规律的理论上升,在此基础上,每一采访小组(3-5人)完成一份采访札记。
        三、观察——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
        作文是一个“内化→意化→外化”的构建过程,观察作为写作教学的导入契机和信息内化的主要手段,是写作的根本前提,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最直接的途径。观察是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外界信息的活动,其中摄入信息最多的是视觉。据视觉心理学研究,一个正常人所接受的信息有85%以上都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的。加拿大学者马库群曾形象地说过:“听收音机长大的60岁老人等于看电视长大的六岁儿童。”中国古代也有“处处留心皆学问”之说。观察是对认知对象自觉的有目的的感知。观察作为感性认知的一种形式,必然从属于人类认识活动的总体规律,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无限反复的过程。观察作为写作的第三步,在感性认识形式,理性认识感悟,乃至整个写作实践的过程中,都具有奠基意义。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
        1.启发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提高他们观察的兴趣和自觉性;注重调动激活学生观察体验的生活积累,寻求新知识与学生的旧经验之间的联系与秩序。
        2.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机会注意、周围的人、事、物、景;在观看电影、电视、演出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服饰、动作,留心故事的情节;要关心热门话题,重大事件,善于用自己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
        3.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这要求教师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如:按一定顺序观察;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要细致地、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等等。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不失为积累材料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观察日记既不命题,又不限定内容,只让学生写亲身见闻、亲身感受和亲身观察,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以较好地解决作文“无东西写”的问题。《语文学习》(2000.1.P34)介绍了一个在日记中成长的少年朱墨,他几年写下了几十本日记,出版了日记体文集《老虎拉车我敢坐》。朱墨之所以能有这么多的收获,就在于他认识到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他坚持写日记,其实就是坚持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四、结语
        让作文回归生活是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运用于作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实践。生活是习作的沃土,学生以生活为基础,真实地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就能使作文充满生活情趣。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实际反映生活教育的理念,我们应该以生活教育理念指导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激活境界思考,唤醒生活积淀,用笔去描绘生活的真善美;揭开封闭了的五光十色,突破传统的老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绞尽脑汁却无从下笔的教学束缚;摒弃作文言之无物、说空话、说假话、有口无心,无病呻吟的弊病,写出具有创造力的文章,为当前的作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05.
[2]华中师范大学教科所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3]朱海粟:陶行知生活课程思想与实践研究——以晓庄时期的经验为中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4]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上海:华中师范大学
[5]刘在琳.一代宗师万世师表[J].福建陶研,2001.
[6]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97.7.
[7]语文教学之友.2005.12.200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