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视域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期   作者:陈玲娟
[导读] 我市体育中考历经十几年的实践和创新,发现阶段性评价优于终端型评价,不但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更让体育中考回归本真。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市体育中考的实施分析,对实施方案进行优化思考。

陈玲娟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  322000
【摘要】我市体育中考历经十几年的实践和创新,发现阶段性评价优于终端型评价,不但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更让体育中考回归本真。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市体育中考的实施分析,对实施方案进行优化思考。
【关键词】体育中考;优化;阶段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64-02

        初中生考试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保障,也关系着素质教育能否落实。2008年我市教育局结合初中学校实际情况,对体育中考进行改革并制定了《XX市初中学生体育考试实施办法》。到如今已经历经十年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了分年级考试的阶段性评价机制,并试图通过初中学段的常态化体育锻炼,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养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一、我市初中生体育中考方案的演变与发展
        无论从考评的项目、考评办法,还是从管理体制方面,我市都对体育中考进行了改革尝试与探索,历经了从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蜕变,已然形成了以阶段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努力提高体育中考的公平性和影响性。
        (一)2008年之前我市体育中考实施办法
        我市体育中考办法和浙江省其他县市相似,即:初三年级考一次,分值在20—30分之间浮动,各学年成绩累计记入毕业生学业考试总分。之前也曾经有若干年是过关性考试,不计分值。
        (二)2008年—2013年我市体育中考实施办法
        经市教育局研究决定:从2008年下半年起,对体育中考进行改革并制定《办法》,这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重磅炸弹:
        1.考试形式:由市教育局招生办统一组织考试,目的是让每个考生都能在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下,在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
        2.评价机制:由终端型评价改为全市初中分三年完成体育考试的阶段性评价方式。它不同于文化课中“一锤定胜负”的终端评价,既要重过程、又要重结果,有效避免了体育平时不练,考试练的“临时抱佛脚”行为;体育成绩分学年测试并累计,有利于将体育中考贯穿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3.分制变化:从30分增加到50分,初一和初二各20分,初三年级20分。体育成绩的取得,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初中三年的体育学习与锻炼,要有一定的渗透性、关联性。分值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让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得到提高。
        (三)2014年至今我市体育中考实施办法
        2014年,教育局通过对前五年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综合男女生得分平衡性以及各层面的问题反馈,对方案进行了部分调整,出台《XX市初中生体质体能水平测试实施办法(2014修订版)》。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值变化:取消七年级体育中考,总成绩从50分调整为40分(其中初二、初三各20分)。此项举措,旨在让新入学的七年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小升初”的变化,为八九年级的体育中考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2.各项目最低分值规定:评分办法设定从原来的1分到10分,调整为5分至10分,即只要考生参与该项测试,就能获得基本分5分。个别考生由于先天性的身体疾病或各类运动损伤不能参加考试,视情况给予照顾政策,能最大程度地将教育的公平性落到实处。
        3.微调部分项目评分标准。例如:将必测跑步项目初三年级男生10分从3’25”调整为3’35”,初三女生10分从3’10”调整为3’15”。通过对往年的成绩数据分析,将评分标准的定制更加科学和合理。
        4.采用智能化体育测试。自2015年起,考生所有项目测试通过仪器完成打分,当场出成绩。数据的传输和保存环节也日趋完善,进一步提升体育中考的公正、公平和透明度。



        二、体育中考的利弊分析
        (一)体育中考带来的有利影响
        1.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体育中考选考项目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了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的转变。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擅长和感兴趣的项目,形成特长技术,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奠定基础。
        2.阶段性评价有助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
        体能与技能的提高需要长期锻炼而获得。体育中考分八年级和九年级两个阶段进行,评分标准体现出逐年提高的特点。在七年级就要打好体能和技能基础,在八年级巩固强化,九年级继续提高。因此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都要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
        3.体育课堂日趋规范化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体育教师的本职所在。以往的体育课,往往目标性不强,老师易出现思想松懈、行为倦怠的情况,甚至体育课课时被缩减,极大制约了体育教学的规范开展。《办法》实施以来,尤其是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后,体育课堂日趋常态化和规范化,课堂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体育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二)体育中考实施后逐渐产生的困惑与弊端
        1.体育学习缺乏发展性评价的整合
        初中阶段的体育学习系统相对完整且科学,但是目前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与初中的体育学习脱轨。我市体育中考实施以来,必考项目耐久跑是学生普遍反映难度最大的,如果仅凭初中的“突击训练”来提高,无论从学生的技能提高还是身体健康角度,都是不科学的。而针对难度要求略低的选考项目,如果小学阶段从未接触该项运动,那么练习难度也很高,不利于学生终身技能学习的培养。
        2.学生出现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情况
        体育中考成了体育教学的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多数体育课变成了纯粹的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课。这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及个性的发展,极大地违背了课程理念,体育课变成了面目可憎的训练课。
        3.应试现象突出
        体育锻炼要全员性参与,单靠体育老师是远不够的,班主任老师自然是首选的指导教师队伍,但由于其缺乏专业性知识,对学生特别是文化课成绩优但体育相对落后的学生,更是加班加点,出现拔苗助长的不良效果。
        4.课外活动大多只围绕考试项目进行
        在体育中考的“无形压力”下,下午的课外活动似乎成为了中考项目的自留地。部分学校基本都是围绕跑步、跳绳、篮球等体育中考项目进行,与推行阳光体育活动的理念相违背。
        5.运动损伤情况频发
        体育中考前的10月份左右,是各校反馈学生出现运动损伤较为频繁的时期。据统计,全市26所初中,共有19所学校存在个别学生运动损伤,其中7所学校受伤人数较多,且以关节扭伤、骨折居多。对此,教研室下校调查发现:许多班主任误将肌肉酸痛等当成运动损伤上报。但值得深思的是,韧带拉伤甚至是骨折,往往是体育锻炼时急于求成,不科学地进行超负荷训练或者场地使用不当造成的。如:班主任体育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对学生实施盲目、无计划的重复性训练;在水泥地上练习立定跳远或耐久跑;要求学生每天完成3000米的耐久跑等;少数学校场地、器材配备不足等。
        体育中考面临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背景,必须朝着科学与公平的原则方向更趋完善,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让改革措施能够落在实处。但体育中考绝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其重点不在考而在育,其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我市教育局和教研室继续深化体育中考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有效体育教学的研究,促进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机结合,让体育锻炼的习惯能一路陪伴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娜.现代教育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0.
[2]马思远.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1-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S].2007:05-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