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贞
澳门科技大学 澳门 999078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汉语教学中所需的重要资源。随着国际汉语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开始重视古诗词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对高级学习者的应用,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欢,便于推动汉语学习,本文将从古诗词教学意义、方法及问题等方面开始进行分析。
关键词:古诗 李白 汉语教学 直接诵读法 多媒体教学
一、古诗词教学应用于汉语教学的意义
(一)古诗词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诗词历史悠久,绵延千年。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我国诗歌就产生了大批辉煌的篇章,古典诗歌在唐代发展全盛,词在宋代发展广泛。古诗词都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语有“诗者,志之所大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古诗词是我们抒发感情、表达自己志向的一种载体。
古诗词具有较高的审美特征,“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在我国古诗词的文化宝库中有很多优美的诗句,如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宋代方回称“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乱,不忍读也”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些诗句读完令人回味悠长,让我们产生美的感受。
在诗词界也出了一大批名人,“杜甫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狂”贺知章、“诗家七子,七绝圣手”王昌龄、“诗鬼”李贺等。这些人都为推动我国文化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二)古诗词适合语言学习
古诗词是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资源。古诗词是一种精巧的语言形式,它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情感。利用这些要素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学习汉字。如古诗语音中的押韵,对汉语学习者学习声母和韵母很有帮助,古诗词由汉字组成,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在汉语学习者体会故事意蕴的同时,巧妙的让他们牢记汉字,有利于汉语学习者积累大量生词。
古诗词教学一般运用于高级汉语学习者,高级汉语学习者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汉语学习基础,掌握的千字以上词汇量,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学习,是有能力适应古诗词教学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是符合高级汉语者的水平的。
从古诗词本身来看,古诗词相比于散文、小说、剧本等篇幅较短,汉字难度较低,总体更加容易被汉语学习者接受,适合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学习。
(三)有利于了解中国文化
古诗词里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在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达到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作用,一个朝代的诗词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面貌,学习古诗词,可以让汉语学习者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我国古诗分类种类各种各样,内容丰富,以唐诗为例,又大致可分为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战争诗)、咏物诗等。其中不乏优美的诗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等,这些诗句可以更加生动的让汉语学习者体会到汉语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育中是一个学习中国文化的载体,在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引起汉语学习者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加对汉语学习的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二、古诗词教学应用于汉语教学的方法
(一)直接教学法
古诗词中大部分诗词意思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时候便突出了汉语教师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让学生直接诵读诗词,先感受其中韵味,然后进行统一诗词解析,直接把诗词意思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诗词意思,增加学生学习诗词及汉语的学习自信。
1.1示例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在《清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为学生们讲述这首词的背景,及介绍诗人杜牧,字牡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与杜甫区别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知识。直接向汉语学习者解释《清明》的诗意“在江南的清明时节,小雨密密的飘洒到地上,路上的旅人哥哥像是魂儿丢了一样,诗人问路上的行人:“哪里有喝酒的地方?”,一个牧童向诗人指着杏花村”。直接教授《清明》的诗意,让汉语学习者,结合译文重读《清明》,细细品味古诗中的韵味。
在课堂扩展方面,向汉语学习者引申“清明”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清明节”,让学生了解习俗,了解清明节的相关传统。
(二)配乐朗读法
古诗词中具有很多优美的句子,通过配乐进行朗读,增加了古诗词的美感,以《清明》为例,我们可以播放轻音乐,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让学生们感受到《清明》中的“美”。让学生多次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增加对诗词的理解。
播放配乐有利于创造情境,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到诗人所处的那个环境中。更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词中的意蕴。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三)视频展示法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应依托多媒体技术,来创造丰富的课堂气氛。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应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古诗词中的情境,增加学生的记忆,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以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课前,我们可以观看有关李清照的介绍视频,让学生认识词人,扩充文化知识,课中,我们利用视频,为汉语学习者展示《声声慢·寻寻觅觅》词中的环境及相关的动画短片,让学生们了解环境,加深对词的理解,融情于景。视频展示法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感受诗人所创造的意蕴。
三、存在问题
(一)对古诗词教学研究文献较少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古诗词教学是一个必然趋势,但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上来,数量较少。在研究内容上来看,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且不够广泛。在研究持续性上来看,持续研究古诗词教学的作者较少。古诗词教学是我们必须深入探索和广泛研究的一个领域。
(二)古诗词意蕴较为抽象,理解困难
古诗词篇幅较短,大部分古诗词以表达作者的情感为主。但古诗词年代离我们比较久远,许多字的读音和意思在今天的汉语学习中都发生了改变,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困难。
古诗词中不单单蕴含表面意思,往往还具有更加深层次的意思。以《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不单单是表面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的意思,它更深层次的是揭示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但是这个意蕴对于高级汉语学习者来说,学习难度过大,会对汉语学习者造成困扰。
在古诗词理解方面,因为汉语学习者文化背景与我国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理解古诗词也会造成一定难度,汉语学习者容易不自觉运用自己国家的文化来理解古诗词中的意思。
四、小结
古诗词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较高地位,在汉语教学中应融入古诗词教学元素,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促进古诗词教学发展,从而推动汉语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汝琦.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学初探[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
[2]孙荔.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古诗研究[丁.辽宁工程技术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3]张向荣.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魅力一兼以对外国留学生的宋词教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4]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12)
[5]余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丁].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6]麻俊珥.他国文学中的“诗仙”剪影一一从唐诗教学谈跨文化教学的方法[J安文学,2011.(10)
[7]涂文晖.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J丁].华侨大学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