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背景下《公共关系》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王晨
[导读] 高等教育“金课”改革的背景下,经管类课程尤其要思考育人的有效途径
        王晨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250300

        摘要:高等教育“金课”改革的背景下,经管类课程尤其要思考育人的有效途径。《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典型的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在教学改革方面尝试课程目标、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及考评机制的重构。目的是更好的体现这类课程“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公共关系;金课;两性一度;应用型

        近两年,围绕教育部提出的“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大学课程建设思想,国内高等教育的课程质量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应用型工商管理类的课程建设,“两性一度”“课程思政”等金课的要求更应该体现在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践、改革及课程实训等各个环节。《公共关系》作为工商管理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天然具有实践性强,综合能力要求高,知识范围涉及面广等特点,并且在互联网+的今天,公共关系的手段和方法日趋多元化、数字化、网络化。因此,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公共关系》课程亟需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及实践应用环节探索改革之路。
一、“金课”背景下公共关系课程的特点
        公共关系学科是一门交叉性和边缘性学科,涵盖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营销学等各个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而《公共关系》作为灵活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应用型课程,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公共关系中的理论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将学科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的综合能力,这也符合“金课”要求中的“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挑战度”的本质要求。1
        (一)应用性强。公共关系的理论是为具体的公关活动服务的,同时,也是从日常的公关事务中提炼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公共关系的知识时,应带着应用和实践操作的目标,这不同于一般的专业学科知识,而是要把知识运用在如有关公共关系活动策划、公关方案撰写、公关传播沟通以及处理公关危机事件等真实的公关场景中去。
        (二)综合要求高。学习《公共关系》的课程会发现,其知识体系带有明显的综合和多样性。我们很难将公共关系中的传播沟通、文案策划、宣传展示以及应急处置等内容单独割裂为某一方面的知识,反而每一个公关行为的都体现的是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运用。
        (三)与时俱进要求明显。公共关系本质处理的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这种关系的背景就是今天日新月异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大环境。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关系的一切行为也必须符合时代的节奏和步伐,否则不仅无法以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更不可能带来真正有意义的解决方案。例如,很多企业将社会化媒体手段作为企业宣传和与用户沟通的主要方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树立客户关系,而“网红经济”“危机公关”等成为每个企业日常关注的公关要点。
二、“金课”背景下《公共关系》课程设计重构
(一)课程目标重构
        围绕“金课”两性一度(即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的要求,《公共关系》课程的课程目标应重新定义,即:
1.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良好营销职业道德品质,具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勇于创新、不怕挑战等综合素质,遵守公关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2.掌握公关战略制定、策略选择、公关策划、公关创新实践等公共关系理论知识;
3.具备较强公关问题分析能力、独立组织实施公关调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创新公关策划方案能力,能够洞察分析公关活动过程中战略规划失误、策略制定错误、管理制度失效,管理创新无力等复杂状况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的高级公关管理人才。
(二)知识体系再设计
        以经典的公关理论为基础,以提高课程的挑战度、高阶性、创新性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完成相关公关实训任务为引领,对《公共关系》的知识体系进行再设计,即将公关经典理论重构为模块化教学:第一模块,公共关系基本理论及公关发展;第二模块,公关“三要素;第三模块,公关“四步工作法”;第四模块,公关实务活动;第五模块,危机公关管理。
(三)教学方法创新
        在“金课”的标准下,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现代教学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质疑能力为目标,采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公共关系》课程中,以下教学方法值得尝试:
        1.网络平台课程自习法:课程团队录制的网络平台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看完相应章节,记录好疑难问题,以便进行课堂答疑。疑难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标准。
        2.课堂答疑引导授课法:通过课堂答疑的方式,串讲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3.方案引领教学法:第一次上课,布置学生完成《XX品牌公关策划方案》设计,把该课程学到的所有知识应用到该方案的完成上,该方案完成质量作为期末成绩的50%计入总成绩。
        4.案例反向教学法:让学生对著名的公关案例提出相反或不同的策略进行推演,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科学思想。
        5.理论情境教学法:以分组形式,由学生展演公关情景剧,其他同学点评,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公关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公关问题的处理能力,做到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目的。
(四)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公共关系》作为体现学生高阶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应该摆脱单一的试卷为主体的考评方式,把对学生的评价转移到能力、素养和实践应用水平上来,从教学、学用、师生和知行等多环节,着手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总成绩 = 过程性考核(70%)+ 期末考核(30%)。其中:过程性考核 = 课前线上自主学习(30%)+ 课程思政或课程创新等知识点(10%)+ 课内师生互动、分组协作学习表现(20%)+ 课后学生线上反馈、作业分享与讨论、小组情景剧或案例展示(40%),每项成绩按百分制的方式进行计分。
        同时,期末的考核试卷可分别设计知识卷和技能卷,知识卷侧重经典理论的理解,技能卷设计企业组织中实际遇到的公关问题、危机公关等典型案例的分析。鼓励学生善于思考,求新质疑,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特色与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高阶性的能力,《公共关系》采取了“思政导向+实践驱动+案例推演+情景检验”的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旨要义。
        1.课程思政是导向。在课上教学及案例、情景剧等各个展现公关活动的场景,有效自然得渗透课程思政的内容,使学生既能亲身感受到公关的知识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又在“润物细无声”的情景下使学生收到了家国教育,爱党爱国,热爱公共事业的理想油然而生。
        2.实践运用是驱动。一切的教学活动及线上线下等结合的知识传授过程都是以完成实践应用为目标的。学生在每一个模块学到的公关理论知识都为最终实现《XX品牌公关策划方案》服务,这就直接使我们的知识传授过程作用在具体的某一组织,某一品牌的公关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知识的学习得到验证和转化。
        3.案例推演是助力。案例教学一直是经管类课程的主要手段,但是单纯得依靠案例而讲解案例的方法,课堂收效甚微。用案例推演的思路,让学生设身处地得置于案例的情境下,一步步用公关思维解决公关问题,试想各种公关预案,大大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参与能力,从而最大化的体现了案例教学的价值。且学生的质疑精神、逻辑思维都得到锻炼。
        4.情景检验是鼓励。情景教学法的运用生动有趣,且尤其适用于《公共关系》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情景化处理一个公关问题,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实际遇到的公关问题,而且情景并非一成不见,在公关过程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感、沉浸感,最终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以培养高质量的新时代人才为动力,《公共关系》课程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时俱进,通过课程改革不断适应新的教学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2]李鑫锋.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2019(4):47-48.
        [3] 张金玲.《公共关系学》主导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9(7):184-185.
        [4] 余苏珍,王力.参与式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1(13):41.
        [5] 冉汇真,杨兴坤,朱家明.论多元教学方法在模块教学中的应用:以《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150-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