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周红梅
[导读] “以人为本”可以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帮助。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基础,创新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全面地培养,使学生可以对音乐产生更多的了解欲望,逐渐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
        周红梅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第一中学655003
        摘要:“以人为本”可以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帮助。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基础,创新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全面地培养,使学生可以对音乐产生更多的了解欲望,逐渐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观;音乐;欣赏课
        在对中学音乐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非常喜欢音乐,但并不愿意主动参与音乐课,与音乐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此问题的存在,主要就是因为音乐课对教师的教学更加重视,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参与活动更加重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正确指导学生。
一、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中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拥有丰富的情感,同时其心理也会比较脆弱,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需要积极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重视学生的可塑性。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会感染和带动学生,使学生逐渐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以人为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其个性意识也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尊重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的人格尊严、学习方式等都需要得到尊重。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树立创新性的教学观念,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帮助,使学生可以保持高度的热情在艺术的世界中不断探索,获得更多的新知识。
二、树立新型教学理念
        音乐的动人之处在于其可以传递感情,学生如果对音乐没有学习动力,学习被动,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教师会对作品与作家的相关情况进行逐一的介绍,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感染力。许多学生在最初开始上音乐课时,会对音乐抱有期待,而程序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无法真正走进音乐。这样,学生在还没有欣赏音乐之前,就已经打消了学习音乐的念头。与此同时,一些教师习惯用文字具体描写学生听到的音乐,这样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欣赏压力,降低作品的艺术性。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需要及时摒弃与音乐教育规律不符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此外,音乐学习需要表现个性,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全面的开发,并对情感体验的过程更加重视。由于音乐的形象不具备直观性,在欣赏音乐时,每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学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学生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中感受和欣赏音乐。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可以获得独特的体验。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学需要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教师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传授给知识,一方面教师也需要从学生那里获得教育灵感和信息。
三、积极倡导“音乐生活”观
        音乐教育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以课本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育的作用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音乐教育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地位,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现代音乐教育要求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教育,将音乐转化为生活化的知识,紧密联系学生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环境,适当丰富音乐的内容,并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探索。
        将音乐教学融合在学生的生活中。从生活中感受和挖掘音乐的内涵,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真谛。带领学生离开教室,走进自然和生活,设计具有丰富内容的音乐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增进对音乐的理解。教学中带领学生收集与音乐相关的资料,组织同学音乐会等,使学生可以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总之,音乐教育生活化,可以使音乐更加具有活力,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音乐。
四、培养“ 创新”教育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者广泛提倡创新教育。教师只有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才能在音乐教育中体现“人”。一方面,教师需要将创新精神合理融入于音乐活动中,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不断加强探索,积极促进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地激发,使学生可以在音乐活动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实践中认证,充分感受创新的喜悦。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设计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创新性的精神;在教师与学生日常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观察学生,合理把握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做好引导。在欣赏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音乐,然后让学生将欣赏曲的音乐表现写在纸上,学生会写出多种不同的答案,无论学生写出哪种答案,教师都需要表示肯定,让学生自由想象,并指出想象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可以运用发散性思维思索问题,最终得以挖掘学生的想象。
        培养“人”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为学生传授专业的音乐知识,同时还需要为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强化审美体验,提供帮助。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发挥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发展的基础,使学生可以对音乐学习产生更多的了解欲望,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提供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荣荣. 中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研究[J]. 北方音乐,2019,36(19):126-127
[2]张宝莉.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J]. 中国音乐教育,2019,016(05):124-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