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岚
(长沙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湖南 长沙,410006)
【摘要】 “师幼对话”是近年来幼儿教育领域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它是一种弘扬主体性、人性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立平等、尊重的师幼关系是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而师幼对话则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桥梁。文章中的“对话”不仅是指言语的沟通交流,更是指一种“对话精神”,让师幼双方在共同交流、探讨和对话中,真正的理解音乐,走进音乐,从而感受音乐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音乐;对话;歌唱;师幼
一、教学新动态——师幼对话
1.什么是对话?
对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面对面交谈、谈话。
此处的“对话”不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是指双方的倾听、敞开和接纳,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的是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
2.什么是师幼对话?
师幼对话是指: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幼儿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
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当今社会问题的症结在于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矛盾,被压迫者被物化,社会秩序严重不公。这种矛盾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和人性化的“解放教育”的斗争。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摒弃“灌输式”教育,代之以“解放教育”和人性化“解放教育”斗争。因此, 教师平等的语言、尊重的态度、积极的评价都为幼儿创设了积极、有效的师幼对话,同时也是教师良好的教育观、儿童观的体现。
3.音乐活动中师幼对话的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部分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我们希望通过音乐教育对孩子进行人格的塑造;通过平等的对话,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格。因此,我们要让孩子尽情、自由、快乐的探索音乐、创造音乐,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剖析——案例分析
以上为大家剖析了音乐活动的意义,下面以大班歌唱活动《小露珠》为例,加以阐述。
1.案例: 大班音乐歌唱活动《小露珠》
.png)
2.案例中的“师幼对话”
(1)教师的语言
.png)
(2)环境的对话
音乐师幼对话中,除了语言外,教师的体态、动作、眼神等对幼儿同样重要,而在活动中,最难挖掘的是情感价值。本次活动,我把情感放在首位,也许他们对歌词无法完全理解,但是教师通过自己关爱的眼神、轻轻抚摸的动作,给孩子营造充满温馨、爱的环境,从而让孩子润物细无声的感受到“爱”,就像妈妈小心呵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我想,有些时候,无声的语言比有声的语言更打动人心。
3.分析及反思
瑞吉欧创始人马拉古奇在《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中,提到:“每个孩子都有一百种语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一百种回应方式。在活动前,我们就要对自己的预设问题进行多种预设的回应,预设越充分,回应越自如。而对于活动中,生成的问题,教师则要有较高的敏锐度,及时捕捉孩子信息中的关键点,并进行有效回应。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回应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大多以重复、复述为主,比如:在歌唱活动《小露珠》中,老师提问:“在演唱歌曲时,做了什么动作。”当幼儿边做动作边回答:“做了这个动作时。”老师只是简单的重复:“哦,刚刚老师做了这个动作,你回答得很好。” 其实,这样的回应是无效的,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教师在回应时应更有针对性,如:你眼睛观察的很仔细,看到了传递“小露珠”的动作,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个动作等等。因此,我们要给幼儿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只有充分了解幼儿,对每个环节和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才能够从容应对。
三、教学措施——如何进行音乐活动中有效师幼对话
1.创设良好师幼对话的环境
“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所重视。新《纲要》指出:给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在与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为孩子创设一个平等、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从而潜移默化地发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地作用。
例如:在大班歌唱活动《小露珠》中,老师通过自己范唱时情感地投入、启发引导环节语气、语音地控制、语言地精准等这些都很好的营造一种歌唱地氛围,才能让孩子深深沉浸在音乐地美好中,从而感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的魅力。
(2)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幼儿的反思。
人的思维是由问题激发的,幼儿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活动中,老师会反复提出:“你们在演唱时,遇到什么问题?”或者“你们在游戏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通过提问,让孩子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当孩子反思到所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时,老师并不会急于解决,而是继续追问,“那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通过层层深入,最终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表扬幼儿以作为对幼儿的信息反馈。
《指南》中提出:要公正客观的评价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必要的,但要以肯定及表扬为主,使幼儿增强自信而主动学习。在活动中,教师经常使用语言、眼神、动作等积极方式表扬幼儿的进步或优势。
如:在《小露珠》的游戏环节,当孩子能够边试着演唱歌曲,边传递手中的小露珠时,教师通过语言、眼神、动作给与孩子鼓励,让他们可以在赏识以及爱的环境中体会意境的美妙,生活的美好。
2.给予幼儿平等的言语权,促进师幼积极对话
在幼儿园教育中,言语交流是师幼对话的主要途径。因此,活动中,当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无论回答的结果是否是老师心中预设的答案,老师都没有给与孩子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会说:“你的想法很特别。”“你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等等,从而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增强其自信心。
3.换位思考,提高师幼对话的质量
只有在活动中,教师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的师幼对话才是有意义的。例如,当我们抛出问题时,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是否在孩子的发展水平范围内,孩子会如何反应,归根溯源,这一切都要基于教师充分地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当孩子回答不出时,教师就要思考,是否对于孩子问题过难,或者问题指向性不明确,从而改变策略,降低难度。
因此,教师不再是简单地管理者、知识地灌输者,而是互动环境地创造者、交往机会地提供者、幼儿发展地支持者。教师要淡化自己地权威,真正站在孩子地角度考虑问题,以一颗童心去理解、读懂孩子地言语与行为。
四、教学新探讨——从音乐活动师幼对话中所引发的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实践》中强调“应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这一艺术教育形式,培养幼儿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她认为音乐教育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师幼共同进行的创造行为”。
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是一方压制另一方,而是共同参与,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让其更加自主的学习。
如今,我们的教育似乎在无形中对儿童束缚太多,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孩子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力,当然这种“自主”是建立在一定框架下的,要把握一个“度”。因此,对话不只是一种交往形式,更意味着一种对话精神,即在关注他人的兴趣、需要、愿望,并尊重他人意愿的基础上,参与双方分享、交流,它意味着师生双方的心灵沟通、灵感碰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把教育当成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理解与教育》 金生鈜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国教育部 2012年
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
4. 《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实践》 许卓娅
5. 《孩子的一百种语言》 马 拉古奇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6.《论幼儿教师的对话精神》 姜勇 教育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