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味如淡茶飘香于课堂

发表时间:2020/10/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8期   作者:游燕
[导读] 语文课如何教出“语文味”呢?在此,我借《伯牙绝弦》一课与大家交流
        游燕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江重实验小学    344200
        语文课如何教出“语文味”呢?在此,我借《伯牙绝弦》一课与大家交流、探讨:让语文味如淡茶飘香于课堂。
        【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本组中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五句话,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喻示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其中我把“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并能背诵积累”作为教学重点,把“感受知音内涵”作为教学难点。
        【析学情】
        本课内容短小、浅显,学生是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再加上这两年,我每周都要布置学生诵读一篇文言文,孩子们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古文学习的基础。
        【说教法和学法】
        据此,我准备以纵情吟诵为本课教学的主线,辅以乐曲创设情境体会伯牙子期的真挚友情,利用想象“断琴绝弦”画面设计一个对课文补白的写话训练,以此感悟知音内涵。这样读、说、写,三者有机结合,促进了语言的内化,语文味的淡淡清香悄悄地弥漫整个课堂。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识知音——得知音——祭知音——怀知音。
        一、练读文——纵情吟诵识知音
        上课伊始,播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动听的旋律使学生迅速进入了学习古文的意境,营造出浓浓的文化艺术氛围,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学习文言文应立足于诵读,通过诵读达到知其义,明其理。在初读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与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以检查的方式解决“善哉”“峨峨兮”的读法,帮助学生把文中难读的几句读好。然后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无注释词语“谓、乃、善”的意思,以达到正确理解课文;最后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初识伯牙与子期这对知音。
        二、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教贵有疑,疑后则思,思后才进。这一环节,我从问题入手:“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学生找出句子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理解句子意思。接着,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想像泰山与江河的气势,并用一个词来形容,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怎样的江河?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感悟音乐的魅力。


        鉴于学生目前的音乐欣赏水平,不难想象,他们定会在心中感叹钟子期的善听。这时,我悄悄地拨动学生心中想成为子期的那根弦,模仿弹琴的姿势,深情地述说着:“现在,我就是伯牙,善听的子期啊,请听懂我的琴声后发出由衷的赞叹吧。”巧妙地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句式,对“潇潇春雨、皑皑白雪、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这些场景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就这样,学生在一次次的迁移对话中,创造出源于课文而又不同于课文的意象,言语之花绽放出绚丽的色彩,语文课显得韵味浓郁。
        如果说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是语文课堂“浓抹”的美,那么,默默地想,静静地写,则呈现出一份“淡妆”的美。
        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吟诵、训练作铺垫,此时的学生已到了不吐不快的状态,因此,写话训练应运而生。学生在已有的“善哉!善哉!”的提示下,运用古文的形式表达伯牙得遇钟子期的感慨,从口头语言训练到书面表达训练中深切地体会到伯牙子期间真挚的友谊。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与文章内在的情感相互交织,饱含在字里行间,如氤氲的茶香,似茉莉,若淡菊,充溢心灵,弥漫课堂。
        三、悟读痛——破琴绝弦祭知音
        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师生情感交融的场所,是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的殿堂。当学生在心灵深处为得知音而雀跃时,我“遵路识斯真”,伤感地地叙述着:“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可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喜得知音,又痛失知音。文本前后两句的强烈落差让学生心灵感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时,请不要吝啬,请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忧伤的音乐声中想像伯牙站在子期墓前“断琴绝弦”的情景,并进行回环复沓地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痛苦绝望和怀念之情,沉浸于故事的“知音”文化中。
        四、诵全文——千古传唱怀知音
        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依然澎湃着,读便是最好的宣泄。我准备播放乐曲《知音》,在典雅、隽永的琴音中,用熟读成诵的方法传唱这段佳话。 “知音文化”在孩子们饱含深情的诵读声中将得以升华、内化,款款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说板书】
        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有扣人心弦的“起调”,更要有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而一波三折的板书“插曲”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板书设计,通过呈现“志、念、心”和“知音”,让学生明白何为“知音”;接着擦去“志、 念、心”,终至于擦去“知音”,营造“知音之死”的悲剧色彩,随着我的擦拭,同学们的心很快由喜悦转成了悲伤,深深地认识到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破琴绝弦的锥心的痛,实现了人文的共鸣。最后我重书“知音”,学生刹那间从心底深处迸发出得遇知音的希望,明白“珍惜友情”的必要性。
        为了巩固学生对知音文化内涵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的课外活动:
1、诵读《伯牙绝弦》一文并配乐录音;
2、与家人一起欣赏《高山流水》古筝曲,感受音乐的魅力;
3、阅读《管宁割席》、《管鲍之交》或其他关于友情的古文。
        这种设计,使学生由此走向了阅读经典文化之旅,我们的语文也走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中。
        整堂课,我本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原则,构建本色语文教学,引领着学生尽享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让文言文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于学生心中。正如茶,壶竭而味长,香留齿间,韵萦心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