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温燕玲
[导读] 从设境激趣,质疑学习,读中感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几方面探讨语文味的体现,从而让学生乐学,自主学习。
        温燕玲
        白云区大源小学 510540
        【摘要】从设境激趣,质疑学习,读中感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几方面探讨语文味的体现,从而让学生乐学,自主学习。
【关键词】激趣、乐学、自主学习
    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来说,是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学互生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和谐统一。低年级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可以一起探讨。
一、设境激趣,让学生乐学。
多年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受“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的积极性普遍薄弱。课堂教学上教师是“主岗”,学习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群众”与“听众”。这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乐趣。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受课文的教学,如果讲太多的知识学生难于接受。这需要教师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就能更好的接受知识,
          如在学习汉语拼音的时候,每课都有整合的情境图,提示拼音字母的音和形,借助具体事物帮助学生建立字母音和形的联系。我们可以根据每幅情景图编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字母“g\k\h”时。情景图出现的的是一个小女孩坐在池塘边的一个椅子上喝水,池塘里有小蝌蚪在快乐地游着,一只美丽的白鸽衔着柳枝快乐地飞着。这幅情境图出现的“鸽子”、“蝌蚪”、“喝水”这些词。正好跟学习的g\k\h读音相似。教师可以根据这幅情境图通过故事的形式,引出本课要学的字母和音节。鸽子的鸽,ggg蝌蚪的蝌,kkk.喝水的喝.hhh.这样教起来学生就容易接受。听故事是低年级的小朋友最喜欢的,在故事中学习,简单,易学。学生也很感兴趣。
           如教学《狼和小羊》。可以通过放录像片,制造氛围。然后定格“狼向小羊扑去”的镜头,让学生想象结果会怎样。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发言闸口。有的哭泣说小羊被狼咬死了。丢在河边。有的说这时猎人刚好来了,一枪把狼打死了;有的说扑上来的小羊一闪,狼掉进河里淹死了……因为有了影像的情境,学生学习就轻而易举了。
二、质疑学习,让学生有目的地学。
一篇课文要有学习的目标,怎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学?我们可以通过质疑的方式,让学生有目的地学。如在教《四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会说“我想知道四季指的是哪四季?”有的会说“我想知道四季都有什么?”有的会说我想知道春天是怎样的”,“有的会说夏天是怎样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你们提的问题去学习。这样学生就有目的地学。学起来就更加有兴趣,自主学习,容易易懂。


        如在《明天要远足》时。在学习中可以向学生提出“她在干什么”  “为什么睡不着?”“你猜猜小朋友的心情怎样?”。“这首诗中,什么地方写得最有意思?”……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学生的提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但是激发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应该创设情境,营造一个主动探知的氛围,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捕捉每一次思维碰撞的火花,即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引导。在先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旅行的快乐和见闻。因此,在这堂课上,首先对之前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让学生总结知识点。随后,笔者让学生猜测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了纪录片《旅行到一个地方》,借助视频中的图片。仔细看,猜猜这是哪?,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发问:以每个地方的优美图片。
        美丽成关键点,让学生产生疑问――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美丽的景色?不同的视频片段营造了不同的情境,也让学生产生了不同的问题。教师为创设不同的情境,必须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的素材,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把握学生心理、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肯定创新性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提问层次的加深与内涵的丰富。 在学习课文中适当地提问题,提问题循序渐进,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的生成。
三、读中感悟,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语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也有了,语言的内化有了,人文性也有了,如在《青蛙写诗》时,怎样把这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读得生动、活泼,就要老师的引导,精当的提问。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青蛙的表情,它的心情怎样,让学生想着小青蛙的样子读第一小节。结合“我要写诗啦”这句话,启发学生体会小青蛙兴奋的心情,读出高兴的语气。小青蛙写诗只能用一个“呱”字。“呱呱,呱呱”是小青蛙的语言,小青蛙透过这样的语言会传达什么呢?要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的想象读出来。指导朗读时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要求,以多种形式反复练习朗读,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做到不破词,不拖长音,流利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读得生动有趣了。在重视课堂的阅读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课外的读物,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渗透中华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传承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融合在教科书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在《我是中国人》。我们通过读句子,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课堂上我们可以讲述一些有关少数民族故事、举行升旗仪式等结合,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如《江南 》 感受江南的美丽。如《我们做朋友》,学习基本的交际原则和交际礼仪……也引导在日常交谈中,能够主动实践,养成交际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考教师善于运用”。因此,精彩,在研读中诞生。语文味,在简约中演绎。总之,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就要做一个有底气的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