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大孤家子镇中心小学,辽宁 沈阳 110405
摘要 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让学生接受文化知识辅导,还应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尤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设除基本的课本知识讲授外,还需要融情育德,贯彻德育教育,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意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道德和法治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品质获得提升,是每一个老师都在深入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活动情境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阐述创建活动情境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 情景教学 应用情况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产生自我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因为欠缺丰富的社会经验,树立社会道德与选择个人价值的时候都需要老师主动指引。小学教师不但需要给学生讲解教材知识,而且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法治以及道德观念,帮助学生创建正确的人生观,这是学生持续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思想保障,也是学生成为人才的前提。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对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来越重视。良好的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融情育德教学,可以有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情感氛围,促进学生学习道德教学理论,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1.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情景教学的有效价值
“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与课堂生存影响的研究”是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生活情景,将课程内容创新、活化的方式方法,着重突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用性,真正践行“从生活中来,再回归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提升品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和生活情趣。因而本课题的研究点之一就是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还原生活实践等真实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身临其境地梳理、整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内容,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实效。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欠缺学习自主性
素质教育进一步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负责指引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开展深入思考,进而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使学习质量获得提升。但是,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受以前教学观念的影响,老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习自主性,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质量产生了影响。
2.2 学生欠缺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很关键以及很枯燥的课程,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老师有效地实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效地开展学习。但是,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没有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只能记忆知识,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景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3.1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拓展教学素材
小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丰富多样,内容贴近生活。然而,由于地域和空间的影响,编者忽略了教材中的案例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并不密切的关键因素,最终这种脱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可以依托教材提及的生活素材为学生拓展出有趣、与时俱进的情景教学,充实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
3.2 借助信息化技术创建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伴随时代进步,信息技术普遍运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在每个行业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活动情境主要是指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合开展学习的相关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有效理解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品质获得提升。信息化技术可以凭借声音以及图文进一步吸引学生,推动学生理解知识,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创建活动情境,实施课堂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
于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创建活动情境,比如,在《天气虽冷有温暖》的教学中,老师在网上收集打雪仗的视频以及与冬天雪景相关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建冬天生活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关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指引学生对视频以及图片进行观察,探究冬季的特点,对学生探究知识习惯进行培养,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法治以及道德意识。
3.3 结合现实生活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充分运用知识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的范围很小,于是更加熟悉附近的一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如果可以将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开展情境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愈发直观、有效地理解知识,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使学生可以巧妙地使用知识,提升学生的法治和道德意识。于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结合现实生活,把教学和现实生活进行整合,有效提升学习质量。
比如,在《花儿草儿真美丽》的教学中,老师带着学生来到外面,指引学生对植物进行深入认识,为学生创建情境,花草都有自己的情绪以及生命,在下雨的时候,它们浑身发抖,这表明它们十分害怕,当微风缓缓吹来的时候,它们迎风飘扬,这体现了它们的快乐,我们应该尊重每个生命。经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懂得植物的生命也值得被细心爱护,不能随便采摘,再指引学生对带刺的植物进行观察,让学生懂得不是全部的植物都不具有危害性,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植物世界。经过把活动情境以及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懂得了书本知识,并将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实施探索,进而使学生有效运用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结语 总而言之,依据小学生理解能力较低,精力不容易集中等等特点,情景教学是对孩子很适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不但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在轻松地课堂氛围内让孩子得到正确的观念教育,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处世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 管嫣菁.生活情景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7).
[2] 姜宣东.解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应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3).
[3] 刘健.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好家长,2018(1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