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荣
莱西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青岛 266611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战略之一,科教之所以能兴国是因为科教能培养出科技人才,创造出科技成果,并通过其成果的转化,带给各行业以生命力和竞争力。遗憾的是,根据统计,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5%,专利实施率也很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教育没有培养出足够多的具有创造、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限制了其能把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源,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作用的发挥。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国策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转变学生只具有书本知识,对知识的创新、整和能力不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目标的本质就是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我国技术工人的重要阵地,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是否具有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把科学知识转变为生产力的能力,是否具有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进度。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比在其它普通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具有更重大和直接的意义。
一、中职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
1、学校的重视与支持
学校的重视与支持反映在学校,应该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实现创新教育的硬件配套与软件支持,配套设施为学生的创新可以提供足够的条件,解决学生实践场所问题,高质量的硬件设施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生动手创新奠定物质基础。制度建设则不仅对学生参与活动提出要求,也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努力探索和创新,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实践习惯。
2、学生的理解与参与
学生的理解与参与反映在学校应该通过宣传,对创新教育的意义、目的以及学生通过参与创新活动可能获得的各方面的提高告知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体验创新、理解创新,形成自觉参加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具体来讲,学校实施创新教育,不仅需要国家的重视,更要通过以下方面,在学校中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不足的现象,结合学生对创新目的的认识,学校应该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安排一系列活动逐渐引导学生在相关领域中树立问题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专业的意义,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形成创新的习惯和态度;同时通过普及该领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对该领域中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掌握该领域的基本技能,从而奠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针对学生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人格特质,学校可以实行菜单式服务,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创新活动,将能够提供的各种创新活动向学生公布,学生则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课程时间安排,选择参加,从而能够使学生有足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将自己的创新与知识学习、自己兴趣等联系在一起,培养在“做中学”、学思结合的学习意识与学习习惯,同时也引导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所思考。
3、 配备足够的、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前沿,养成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缩短创新周期,更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够体验创新情感、养成创新人格,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熟练应用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办法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本途径。
1、让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就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其指导意义重大而深刻。职业教育是特别注重实践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作为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落实好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文件,努力践行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对中职校的学校管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既是一场新的洗礼,也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挑战。
而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基本上都是学校与企业间的单独联系,政府部门鲜有参与到校企合作当中,其职能也尚未触及到校企合作。所以校企合作在具体的实践中,深层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往往被搁浅。。其原因虽多种多样,关键还是思想观念有偏差。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职业学校的观念要转变,行政部门的思想观念也需要解放,政府职能要积极转变。
新时代下,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国制造2025》落地、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部门在理念上的站位要高,在行动上更要积极加快步伐,认真落实好《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深刻认识到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积极做好搭建平台,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供优质服务,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能只喊口号,也要从实际处着手,政府部门理应在政策上更进一步予以有力的支持。比如,在涉及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校企共建、共享,资源、利益的分配上,应有较为明确的界定,否则,职业院校及企业都很难把握。
2、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辅助作用
科技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学生在参加科技活动中要进行主动的阅读、观察、比较、思考、设计、制作、实验、完善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校外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益补充。
很多人认为校外实践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其实不然,创新教育并不是取决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在于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创新教育实质上就是对被教育者进行创造力和个性的培养。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渗透、引导出来的。
学校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大力推进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突出学校特色,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境都是课堂,学生从事的每一项活动都是学习,学生的每一项学习都是实践”的实践教育方略,变单纯的活动为系统课程,变教师主导塑造学生良好品质为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教育的过程。把活动内容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开发出科技活动类、安全教育类、劳动实践类、社会调查类、文体活动类、生活实践类、环保教育类、拓展训练类八大类系列主体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磨炼意志。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和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浅析学校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陈培霞
2、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政府部门再要推一把!葛昌明 职教圈 11月12日
3、校外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 耿庆堂《现代教育》 2011、2、3
4、论创新能力的整合培养_陈若松2003、4 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