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彬
江西省泰和县万合中心小学 343729
摘要:应用题作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的实施影响着学生们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情况。就当前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仍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忽视学生们的学习实际情况,学生们对解决应用题不感兴趣,没有掌握有效的解决方法。对此,本文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措施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
引言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应用题是必学的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不同的教师教学方式不同,教学的效果也存在差异,为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数学教学就要注重讲题的技巧和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和他们的数学成绩。
一、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无论讲授哪些知识,教师都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前是教师把握学生们的学习实际情况,做好上课准备的关键环节。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课前准备活动的时候,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面做好准备。具体地,首先教师可以对学生们的解决应用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把握学生们的学情。其次,教师可以立足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结合数学知识,为学生们编写极具生活性的应用题,借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再次,教师会对所要解决的应用题类型进行分析,建立问题解决模型,准备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问题进解决方法的讲解。在做好了如此课前准备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利用问题情境点燃学生们的问题解决兴趣,教给学生们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学生要解答应用题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仔细审题,若是学生在看题目时,只是粗略的看一下,则很可能会漏掉题目的一些隐藏信息,从而在解题时出现一些错误。通过对学生错题题型的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其实他们出错的题目都是比较简单的,本来是能解答正确的,但是就是由于学生没有仔细审题,从而忽略掉了一些重要信息,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导致解题不正确。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不能因为题目太长就走马观花,只要在仔细审题时,理清题目中的一些隐藏信息及各条件间的关系,就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如,对于这样的一道应用题:奶奶进城卖鸡蛋,第一天有50个鸡蛋,卖出后还剩余20个,第二天、三天奶奶同样带了50个鸡蛋,卖出后剩余10个,第四天时,奶奶带了30个鸡蛋,卖出后剩余5个,那么奶奶卖鸡蛋的总数是多少?其实,这道应用题非常简单,但当教师真正让他们来计算时,还是有一些同学会算错,主要是他们并未仔细看奶奶每天带的鸡蛋数量,从而计算出的答案不正确。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解答出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仔细审题,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将奶奶每天带的鸡蛋总量及卖出后剩余的鸡蛋在按照顺序排列出来,将每天卖掉的鸡蛋计算出来后,再计算出卖出的鸡蛋总量,这样,就避免了他们忽略重要信息,计算出正确答案。
三、教给解决方法
在指导学生们审题之后,教师接下来要做的是教给学生们不同的解决方法。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数形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应用题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在实施应用题教学的时候,首先会引导学生们审题,找出关键信息,接着,以图像展示条件关系,从而在直观的展现中,发现条件关系,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地,以“某校六年级共有200名学生,其中男生占3/5,请问女生有多少人?”为例,在解决该问题的时候,我先要求学生们自读问题,接着,把一条线段划平均分为五部分,将其中的三部分涂上颜色,表示男生所占的比例。因为,五部分表示200名学生,那么,一部分自然是40名。根据线段图,学生们自然可以计算出男生有120人,女生有80人。与此同时,根据线段图,学生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发散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如此教学的实施,不仅可以通过作图降低数学问题的理解难度,还可以使学生们准确地掌握问题条件,探寻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解题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学科,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影响非常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应用题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题目,重视实例演练,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聪忠.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71.
[2]韩忠胜.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155-156.
[3]陈江南.分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