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鹭丽
钦北区大寺中心校
摘要:江总书记曾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世纪教师的职责。叶圣陶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行为习惯。”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是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儿童的行为习惯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型。要使儿童把班集体的行为准则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主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关爱,二是习惯。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互动过程。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行为习惯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激发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出一些出乎意料的新知悬念,让学生感知新知世界的种种诱惑,激活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老师亲切和善的教态,善意的微笑,生动幽默的语言,鼓励的目光和神情,一个强而有力的手势,一声由衷的赞许,甚至一个默许的眼神,都会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应注意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和谐的课堂不仅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更是心灵对话的舞台。这需要我们教师以新的评价观和博大的胸怀接纳学生。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的认识”板书10时,一个小男孩举起小手说:“老师你写的10不够漂亮。”老师说:“那你愿意告诉我,怎样写能更漂亮吗?”学生说:“如果左边的1斜一点就漂亮了。”老师说:“那允许我再写一个好吗?”学生说:“行!”老师认认真真地又写了一个10。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这由衷的掌声,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师生间情感的互动。因为真诚,所以学生能毫无保留的敞开心扉。因为悦纳,所以每一个人更加自信与自豪。
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第一,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把以往的“指令者”、“传授者”、“监督者”的地位改变称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引导者”,从而建立新型的民众师生关系。第二、用一颗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关爱的感情,温柔友善的态度,通情达理的语言,尊重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支持学生的新思路,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促动,才能激励学生创新的潜力、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才能摩擦出创新意识的智慧火花。
二、尝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在探究学习中要把自己当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摆正教师地位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发现型的学习。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努力的目标,要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后就能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学起于思、思援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知识。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更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问、大胆探究。
例如: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米,第二根用去了,哪一根剩下的部分长一些?如何引导学生解答,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从实际出发,进行比较,归纳得出答案。因为两根管同样长,用去的少,剩下的就长。所以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当钢管长度是1米,第一根用去米和第二次用去一样长,那么剩下的部分也一样长。第二种:当钢管原来长度小于1米时,那么第一根用去米大于第二根用去,那么剩下部分就是第二根长;第三种:当钢管原来的长度大于1米时,那么第一根用去米小于第二根用去,那么剩下部分就是第一根长。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起创新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机会参加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在疑难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会思维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如何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摆在我面前的难题。考虑到孩子们年龄小, 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便尝试着把孩子这种质疑的天性融入到教学中来。开展质疑型教学,以质疑为主线,课堂教学“三步走”。该三步走则为:1.鼓励提问;2.引导性质疑;3.发散性质疑。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下题:“已知长方体的长a、宽b和高h”,根据这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则提出的问题有:求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表面积?棱长总长?……更有创造性的问题是:把这个长方体截成最大的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截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如果把这个长方体平均分成三份,表面积最大增加了多少?最少增加了多少?这样通过质疑问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是情绪化的学习者,任何一位学生(不管他的学习成绩多么糟糕)都有被别人关爱和尊重的需要。这种情感需要的满足,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这样的信息给他们:老师是喜欢你们的,老师渴望见到每一个人的进步。他们学习中一点小小的进步,我都会给以认真而诚恳的肯定并加以鼓励。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应该渗透于他们的学习、劳动、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同时平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结束语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逐步掌握假设、迁移等思维方法,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途径。并且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好的习惯攒多了,素质也就提高了,养成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要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一定要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并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优点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实践》.马芯兰.2011年3月
[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泽仁巴姆.2008年02期
[3]《辽宁教育》.辽宁教育数学版 .2009年05期
[4]《小学数学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08期
[5]《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杨伟.2008年12月
[6]《教育学与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
[7]《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09年3月
姓名:陈鹭丽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广西省钦州市 学历: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