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乃语文教学之根本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5期   作者:谭昌洪
[导读]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人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感必须通过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
        谭昌洪
        四川省三台县北坝镇中心小学
        【摘 要】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人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感必须通过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诵读却是加强语言教学的前提,是语感形成的基础、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课堂教学的教师操作层面出发,谈如何组织学生展开有层次地阅读课文,逐步深入地与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 以读为本 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读中积累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书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读,能使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美;通过读,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以读为本,注重感悟” 的阅读教学新理念,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摒弃繁琐的分析,坚持“以读为本”的策略,通过多读来强化感悟和体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从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以读为本”的理念,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读中理解,感知文本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这明确地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言的学习要靠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领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感知文本是学习课文的前提,反复地读是理解文本的基本方法。因此,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要求学生通过预习中的自读,读通、读熟文本,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形成见解,提出疑问。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通过课前多次地读,学生就能知道“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这一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内容是学生进一步讨论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及人生观的基础。只有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品味语言之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受到熏陶,达到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
二、读中感悟,提高认识
读能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动脑去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读,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思考,方能达到读的目的。语文课中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学讲读课文《鸟的天堂》中设问: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分别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看见鸟,而第二次才看见了许多鸟?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反复地读,反复地思考。经过多次的读文分析,学生理解到:作者第一次看不见鸟,原因是去时在“傍晚”,鸟儿已归巢栖息;第二次才看见鸟,原因是去时在“早晨”,鸟儿才开始出来活动。这样,通过带着问题读课文,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三、读中悟意,以读代析
朗读是促使由“感”到“悟”的过程。语言对象中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方,繁琐地纠缠于内容的课堂分析,很难调动学生达到此中境界,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有效的尝试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感知语言背后的含义。如教学《林海》第二自然段——岭的特点是温柔。通过读,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秦岭与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并用简笔画把秦岭与大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体味大兴安岭的柔美,再加以感情朗读,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大兴安岭柔美的特点,甚至对“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等词语一目了然。又如学习《将相和》一课的“负荆请罪”这一小故事,我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通过读,学生就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解释“负荆请罪”的意思,减少了不必要的分析。又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爸爸、妈妈对我写的第一首诗的评价”。让学生明白,“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显然两种表现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语文课,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指导朗读来代替串讲,多读精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读带说,以说促读
一些情节性较强或常识性的课文,更要避免不必要的分析,可以采用多样朗读、复述,甚至表演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如教学《世纪宝鼎》,我先要求学生弄明白“鼎”的意思,并动手画一画,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整体了解大意,要求学生反复读课文,特别是第二、三段,让学生当导游,说说、演演:“假如让你向外宾介绍这一世纪宝鼎,你将怎么介绍?”引导学生选取重点部分的有关内容认真地研读,并把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来表达。这样以读带说,以说促读,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头脑就会清晰地再现课文内容,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又进行语言训练。
五、重读善读,以读促背
“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朗读是一种比默读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既是摄取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表达和外化的过程,朗读时,能大大强化了语言材料的记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读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增强记忆。如《桂林山水》第二、三自然段,我让学生先读通这一段,初步了解这段话写桂林山水的独特的美,然后采用引读法先读读描写“水”的语句,理清构段思路。(第一句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第二句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第三句通过描述感受,突出漓江水“静”的特点。)再找出描写桂林“山”的语句,朗读品味,最后学生眼看桂林山水的插图,再品味课文的优美语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带着饱满的情感朗读课文,把文章读熟读透,根据板书理出的构段思路就能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圣陶老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加强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明,在读中记忆积累,无疑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也是充满实效性的语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胡万雄、《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以读为本》[J]2012(94)。
3、《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 吴忠豪 《课程?教材?教法》 2010.12
 
四川省三台县北坝镇中心小学    谭昌洪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