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园合作视角的幼儿同伴关系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5期   作者:邢曌
[导读] 同伴关系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邢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机关第六幼儿园  150070
        【摘要】同伴关系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幼儿不仅是单一的个体,更是社会环境中的人。幼儿所在班级的同伴关系对单个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促进和改善班级幼儿间的同伴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围绕:通过家长间交流推动幼儿的园外相处;通过团队式亲子教育活动巩固形成中的幼儿小团体;优化幼儿在园同伴关系背后的家庭环境这样三个维度展开讨论。
【关键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家园合作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与幼儿园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两大主要环境,二者均各自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教育内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要这两个系统协调统一,教育方式一致,才能迸发出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双方作用,帮助幼儿全面完善教育环境,拥有良好同伴关系,促进社会性发展。
一、通过家长间交流推动幼儿的园外相处
通常,幼儿园会统一要求各个班级建立一定的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机制,如:家长联系册,交流群平台,定期举办家长会等。但是这些渠道仅仅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提供了便利,并没有使家长和家长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交流。平时家长们大多只是在幼儿入园和离园时有机会碰面,但由于家长工作时间上的限制,祖辈来接送幼儿频率的增多,使得家长与家长之间未能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导致在幼儿间同伴关系出现问题时,家长和教师仅仅从表面解决了冲突或矛盾,不能够深入到幼儿的园外生活,从根源来干预幼儿间的同伴关系。因此建议该班级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发展需求,提供给家长们更多的交流机会。
      例如,可以设立家长委员会,定期集会,使不同的家长发挥其所长,就幼儿在园期间产生的同伴关系问题,以案例的形式进行探讨,分析对策。同时家长委员会要动员所有家长积极参与,采用“委员长”轮换制,利用周末时间,举办幼儿的园外活动(如一起去植物园、博物馆参观等),借此增进幼儿与幼儿,家长与家长间的和谐共处。教师还可以创设“幼儿成长手册”,把每个幼儿在园期间发生的重要同伴关系的线索记录给家长,使家长及时反馈,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与对方幼儿的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尽可能多地制造幼儿园外相处的机会,从而推动幼儿间的同伴关系良性发展。
二、通过团队式亲子教育活动巩固形成中的幼儿小团体
经笔者调查发现,现今幼儿园普遍开展各式各样的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家园共育活动,但是在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往往只局限于关注幼儿的亲子关系,忽视了活幼儿园动中潜在的能够促进班级小团体内成员互动的机会。例如在“一起做汤圆”的亲子活动中,教师可以安排每个小团体中的幼儿及家长为一个单位,提前通知家长应该在活动中提供什么食材及工具,在做汤圆的过程中分工明确,谁来和面,谁来弄陷,谁来挫汤圆,谁来煮汤圆等。并且以小团体的方式使团体内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轮流体验以上做汤圆的步骤,通过家园共育的手段,来巩固幼儿小团体的凝聚力。

并且让每个小团体都能发展出自己的团队特点,同时使小团体中的幼儿角色明朗化,令“领导者”和“桥梁者”能够脱颖而出,起到自己的作用,带动小团体中的其他幼儿一起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
       教师也可以利用家长对幼儿的号召力来增进不同小团体间的交往。让家长在亲子活动中鼓励自己的孩子进行跨团体式交往,譬如可以建议孩子主动分享玩具、食材等给其他小团体中的幼儿,使一个个小团体滚雪球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有友好交往氛围的大集体。教师也可以发现不同小团体幼儿的兴趣点,开展幼儿兴趣社团,在家长陪同的前提下,即培养了幼儿的技能,又增加了幼儿小团体内的共同爱好和共同话题。事实上,亲子活动形式的单一、家长与教师动机的单一,导致了活动的目的单一,活动效果甚微。教师在组织活动前应丰富活动的目的,确保教师、家长、幼儿个体、幼儿小团体、班级整体均收益。
三、优化幼儿在园同伴关系背后的家庭环境
幼儿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幼儿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掌握文化知识、养成行为习惯和形成价值体系的一个学习和内化的过程。家庭可以说是儿童最初接触到的环境,是儿童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将追随其一生。尽管幼儿在园期间会得到教师的干预和帮助,但基于事实的角度,我们又不能过分地夸大幼儿园对幼儿发展起到的作用。同时,家庭内外的环境是父母教育行为的基础, 会直接作用到对子女的教育结果。家庭的内部结构、教养方式、教育目标、社会环境诸多因素,都会在幼儿在园的同伴关系上得到体现。在家庭结构方面:独生子女在没有兄弟姐妹陪伴的情况下成长,幼儿在分享行为上通常欠缺;离异家庭中,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幼儿在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获得上必然得不到满足;隔代养育家庭中,来自祖辈的溺爱和与父母的教育不一致,往往导致幼儿形成任性、偏执的性格,致使其同伴关系不良。
         在教养方式方面:根据研究者在该班级的观察,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通常受到同伴的欢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通常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并受到同伴拒绝;在专制型和忽略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通常胆怯、唯唯诺诺,并受到同伴忽视。在教育目标方面:家长对于幼儿的教育目标具有“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自父母的正、负强化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或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在社会环境方面:幼儿就像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所处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社区环境、生活环境、交友圈子,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古来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其深刻的寓意也警醒着我们每一位幼儿的家长。
除了家庭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融洽和谐、安定和睦、民主平等的家庭人际心理环境,也是家长们的义务。教师应提升家长的认知,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家庭内外环境与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关系,并通过上述家园合作等手段,帮助改善之。
参考文献:
[1]王翠莉.大班儿童同伴群体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王美芳.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培训[M].华文出版社,2003.
[3]王荣.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27.
[4]文霞.不受欢迎幼儿的同伴关系干预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王文婧.幼儿问题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6]王小慧,戴思玮.5-6岁幼儿同伴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14
[7]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张向葵,桑标.发展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