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婵
电海中学附属中学 525400
摘要: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兼顾他们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增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分析了现阶段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且论述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培养路径,希望能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参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儿童教育;心理健康;人格缺失
前言:留守儿童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儿童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比正常家庭的儿童的低,所以在教育留守儿童的过程中监护人和教师都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为此,在实践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并且选用合适的培养路径。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父母连续外出务工三个月以上,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担任监护人且被托留在户籍所在地义务教育适龄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遍布全中国地区,是因时代发展而产生的特殊群体。目前,留守儿童分为普通留守和洋留守,但无论是哪一种留守儿童,都存在成长历程中缺乏家庭关爱的问题。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儿童无法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下成长,以至于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孤独心理、自卑心理十分常见,甚至有许多留守儿童产生了怨恨父母的心理;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人格缺失和价值观扭曲[1]。通过观察发现,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少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在于家庭环境的不健康,亲子关系十分不稳定。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往往由祖父母承担,但是他们惯有的“溺爱”心理和陈旧的思想观念,会对留守儿童的正常成长造成干扰。
其次,缺少学校教育。虽然留守儿童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无法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和心理状态,再有部分留守儿童心思敏感,不愿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缺少社会关注。目前,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高,许多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留守儿童大多难以在社会上获得认同和重视,而他们又处于三观养成的初期阶段,十分容易在受到不公平待遇后误入歧途。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方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多样,这些问题都会对他们的正常成长造成干扰。为了能避免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和教师应该重视他们的心理情况和状态,并且不断进行引导和教育,以科学的方法帮助留守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形成积极、阳光且乐观的心态。
(一)树立自信心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这些孩子会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与正常家庭出身的孩子之间的不同,所以他们往往存在自卑和胆怯的心理。长此以往,会让留守儿童缺乏自信心,让他们恐惧外界,不敢面对生活。这种心理是十分危险的,将会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许多偏激行为都是在这种心理的引导之下而产生的。而且,留守儿童缺乏自信心就会导致他们无法以平常心和正常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这种性格或人格缺陷往往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显露出来。比如,许多留守儿童存在“讨好型”人格,或因过度自卑而敏感自负。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实际上是帮助他们建立勇于面对世界的信心。
那么,最为重要的就是让留守儿童拥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许多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而心怀恐惧,生怕被父母抛弃,所以表现出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要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就应该从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开始。比如,提高亲子关系紧密度,让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多多与孩子见面或视频,给予他们“被爱”的氛围和安全感。同时,教师和有关部门也应该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比如,教师必须平等对待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中的儿童,给予留守儿童充分的耐心和爱心,多多开展家访和师生互动;而有关部门则需要深切落实留守儿童相关政策,加强宣传教育,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大众的关心与爱护,让他们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二)建立仪式感
仪式感是近年来的极具热度的词汇,是最能直接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对于国人而言,“仪式感”是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事,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方法。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仪式感是十分必要的,建立仪式感往往能让孩子们更加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并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程度。
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提高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目标,将仪式感贯穿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比如,在留守儿童获得好成绩或有优秀表现时给予奖励;重视节日庆祝或家庭聚会;在生活中赋予留守儿童责任等。在建立仪式感时,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关键节点并给予他们必要的仪式感,使留守儿童成为有担当且有勇气的人。
(三)养成奋斗意识
许多留守儿童都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被祖父母或旁系亲属溺爱,也有许多留守儿童被漠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且,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无法感受到旁人对自己的期望,也没能产生个人追求,会生出得过且过、消极应付的心理,这种心理会导致他们缺乏奋斗的勇气和向上的决心。正是这种原因才导致,留守儿童中厌学、逃学、辍学或逃避现实的情况屡屡发生。
为了能改变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积极阳光正能量的精神,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加强重视、做好引导。比如,基于留守儿童的实际能力,给出适度的期望,帮助他们制定奋斗目标,并在他们达成目标后给予奖励。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将树立生活信心,并且养成奋斗意识,对他们的长远发展十分有利。
(四)培养信任感
由于留守儿童鲜少受到父母陪伴,所以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对外界的人、事、物有着较强的抵触和防备心理,这就导致他们无法融入集体。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应该逐步培养留守儿童的信任感,为他们顺利融入社会做好准备[2]。比如,家长和教师可基于游戏、信件或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获取他们的信任感;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关心爱护给予学生安全感;还可以引导他们与同龄人交流互动,帮助他们敞开心扉。
(五)养成沟通习惯
留守儿童大多成长在祖父母身边,老人往往对他们的物质条件和学习情况十分关心,却容易忽略与儿童的交流。若留守儿童自身性格内向、人际关系不佳,就会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无人可交流。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十分容易造成“自闭”。基于此,留守儿童的家长、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比如,家长定期与留守儿童视频或电话交流;教师积极组织师生互动、谈心或家访等。在这一环节,最为重要的是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被关心和被信任,让他们能坦然地与家长和教师交流,从而让父母和教师能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
结论:总而言之,留守儿童的特殊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导致他们十分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或存在人格缺失。为了能避免这些问题,让留守儿童得以健康成长,监护人和教师必须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通过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仪式感、奋斗意识、信任感和沟通习惯来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高建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培养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194.
[2]王安,程玉梅,程焱.浅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人格培养路径[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0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