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艳丽
吉林省通化市东风小学校 134001
摘要:新课标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实施“学法”指导,在阅读、提问、纠错、反思等过程中促进学生不断提升。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错,这些错误是教师分析学情,寻找教学切入点的最好资源。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错误资源中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解题能力。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数学计算易错题的干预和跟进初探,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易错题;干预和跟进;措施
引言
学习任何学科时,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错误。就小学数学来讲,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以至于很多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计算题教学中,应当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帮助学生尽量减少习题错误率。
一、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习数的计算知识的重要阶段。它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知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小学一年级学习10以内整数的认识和计算时,学会分成法和合成法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如果把分成法和合成法理解透彻了,在接下来学习进位加法时就会轻松一些。因为进位加法是两个数相加,学生若能把其中一个数加上几而凑成整10,再从另一个数里分出几,就能得到准确的答案。同样,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是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习减法也可用到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分成法与合成法。由此可见,数与计算的学习难度是逐渐提升的。分数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整数概念的基础上才学习的内容。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和视野的不断开阔,学生慢慢发现了一些用整数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教材中就相应出现了一种新的数——分数。小数也是同样的情况。计算的基础是整数。出现这三种数后,数学教学就涉及四则混合运算了,将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牢固的计算基础。
二、学生数学计算易错的原因
(一)学生缺乏自主计算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计算器和计算机这些科技类计算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这些计算辅助工具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发展自身的计算能力。[1]在小学数学的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开展计算题学习的时候往往不去运用计算思维进行手动计算,而是借助多种计算工具进行解题。这种方法导致学生计算思考环节的缺失,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自主计算能力,一旦到了考试时,学生脱离了计算工具的帮助,就会错误百出。
(二)“一叶障目”的解题方式
在易错题中最常出现的情况即是学生在多解题方式或多答案习题的练习中,常常只采用一种解答方式或给出一个答案,导致解题不完整,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错答、漏答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通过经验的积累使其解题的周密性得到有效强化。科学化的分类标准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有顺序、有步骤的进行解答,而这种方式也能够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小学数学习题解题的思维方式极为重要,其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以较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解题时全面考虑,避免出现解题不够全面或答案不够标准的情况。
三、小学数学计算易错题的干预和跟进措施
(一)通过趣味性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计算能力,首先要明确规定并联合家长监督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环节和训练环节杜绝计算辅助工具的帮助,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小学生受年龄阶段的限制,往往都比较偏向“玩”,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些学习心理,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材内容来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参加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计算能力,从基础上降低学生的计算失误。
(二)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的运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旦提及运算,很多学生就会觉得十分痛苦。因为理论化的数学知识是许多小学生难以消化的。而教师在讲解运算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又忽略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式讲解,使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只能被动学习,对运算活动产生厌倦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借助生活实际经验进行数学运算的个人能力,为学生降低数学理论知识的难度,通过情境构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运算知识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形象化的教学环境中养成良好的数学运算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提升,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融合生活实践,锻炼学生数学计算思维
在新课程的落实中,教师在进行数学计算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得到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数学计算的学习中学会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实现生本课堂建设的价值,让学生在数学计算的学习中得到数学计算能力、运用能力的综合提升。为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践,通过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引领,让数学计算教学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在生活数学的探究中实现学生计算思维、计算能力的双重发展。
(四)指导解题策略技巧,降低错误发生频率
教师在数学解题中除对易错点进行重点把握外,还应指导学生对易错点进行提前预防,通过讲授解题技巧,使学生在面对易错知识时能够及时规避,进而降低学生解题错误发生的频率。只有树立良好的防范意识,才能为后续顺利解题奠定良好基础。防范易错题应当以强化学生意识位置,通过审题、标注等方法,抓住题设中的关键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易错题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解题技巧的传授与指导,提高学生的练习质量与效率。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基本算理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基本算理是学生开展运算活动的基础。但在传统教学理念束缚下,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地机械解读知识点,导致学生在学习基本算理的过程中只能保持10~15分钟的注意力,基本算理的基础不够牢固,影响了学生基础运算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条件,开展多媒体教学,利用声情并茂、色彩鲜明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加强对学生易错题型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产生计算失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总结学生的易错题目类型,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从而降低学生的计算失误率。
参考文献
[1]许海洋.小学数学易错题的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2019(31):43.
[2]杨春金.小学数学计算易错题的干预和跟进初探[J].亚太教育,2019(07):129.
[3]韦梅容.试析数学易错题纠正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9(20):83-84.
[4]宋小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易错题的提前干预策略解析[J].学周刊,2019(02):103-104.
[5]韩忠军.小学数学易错题的出错原因与解决方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3):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