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视角,关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心理环境构建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期   作者: 郭秀英
[导读] 自初中进入高中,数学的难度激增,一方面数学教学内容急剧增加
        郭秀英
        四川省宣汉中学   四川 达州636150
        摘要:自初中进入高中,数学的难度激增,一方面数学教学内容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数学的难度也远非初中数学可比。这给教师和学生均带来了困扰。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自信心长期被打压,丧失了自主的学习习惯和自发探索习惯。而在我国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将视域集中在学生的外部,从外部来考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本文作者拟转换视角,从学生的心理环境出发,探讨教学者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其心理环境重新建构,对孩子进行学习数学的正向激励。
        关键词:高中数学;心理环境;背景;构建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一直是业界热烈讨论的对象,人们的研究视角往往从教师的外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入手,探讨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可能采取的可行措施进行分析。而事实上,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接受对象,研究者极少研究学生的心理环境。事实上,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环境给予关注,并帮助其适当构建积极向上、自信开放的上课状态,也许是更为可行的办法。
        1.关注高中数学教学学生心理环境构建的背景
        相比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确实存在着内容多、知识点难以理解、题型繁杂、知识深奥等特点,这给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带来了挑战,当然也为广大学生群体带来了困扰。在长达三年的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课程量大的原因,很多老师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在刚入学时都是非常希望能够学好数学,毕竟数学的用处特别大,又是高考考场制造差距的学科,但是随着课程的推进,很多学生从开始的斗志昂扬到一知半解到浑浑噩噩,最后到不知所言,随即便进入上课听不懂——题不会做——对数学学习产生抗拒心理——不想学——上课听不懂的恶性循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环境已经从最开始的自信积极的心态转化为封闭自我怀疑的状态。这样的心理环境无疑对其学习十分不利,甚至会不断加深其对数学的抗拒心理。如何正确构建学生的心理环境,帮助其找回自信开放、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便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2.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心理环境构建策略
        2.1坚持激励引导性教学,营造学生自信的心理环境
        高中数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的内容可谓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若不能学好前面的知识,后面的知识就会遇到挑战。最终导致多米诺骨牌的坍塌。

因此,高中数学的第一章即集合的学习便非常重要。老师在讲解这一节知识时,应该将集合和学生的初中数学或者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
        笔者在为学生讲解集合这一节内容时,要充分认识到激励学生的重要意义。比如,在讲交集和并集概念时,便首先在黑板上写下{1,2,3}和{1,2}两个集合,让学生写出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两种集合的区别,我开始为他们举生活中的例子,“{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的交集和并集分别是什么”,“{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交集和并集是什么”,“太阳系和银河系的交集和并集是什么”等等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交集和并集的概念,同时又为引出“子集”“真子集”“空集”等概念做了铺垫。
        2.2坚持问题反馈性教学,营造学生开放的心理环境
        高中数学难度和高考本身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压力,造成了很多学生封闭的学习状态。这种封闭状态广泛存在于大多数学习情况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身上,自信心的缺乏和各方面的压力造就其内向封闭的行为模式。而同时,这种封闭状态在许多数学成绩偏好的学生身上也存在着。为了能够更得心应手地应对数学高考,这些学霸每天将自己封闭在题海里,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题型,了解更多的解法,从而忽略了向外的发展和交际。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问题的方式来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并通过要求学生反馈的方式来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反馈的形式则由老师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比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函数这一节时,便充分运用了问题教学的策略,并要求学生课后总结出关于函数的更多题型以及解法。在课堂之前,笔者先为每位学生发了一份预习导案,包括最基本的概念,以及对概念的运用,从易到难将概念与题型逐一放入。在课上,每讲完一个概念和题型,我便为学生出一个与之类似的经过自己精心挑选的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深刻把握每个概念。在课堂结束时,还为学生安排一个作业,即函数中“恒定最大值”的解法思路和“恒定最小值”的解题思路,需要学生找出相应的题目。在下次课上,则安排总结得较好的学生进行分享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结束语: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环境构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它折射出我国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处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在应对这方面的措施并不完备。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广大教师和家长群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不仅仅是关注成绩和分数。相信随着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研究人员对学生心理环境构建研究的不断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将有一个更加健康的心态,这更有益于其学习,也更有益于其生活。
参考文献:
[1]费兴华.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0,(21):35-36.
[2]龚江峰.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探究[J].神州,2020,(18):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