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在眼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1期   作者:郑雯
[导读] 探究护理安全在眼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郑雯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医院;安徽宣城242500)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安全在眼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对照组实验中共选取了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我院眼科于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均患有眼科类疾病,均符合入组标准,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安全干预,对比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应用护理安全管理的观察组,护理过程中仅出现1例跌倒,风险事件发生率2.94%;对照组出现2例跌倒,1例医疗器械使用不当,2例护理纠纷以及1例查对不到位,风险事件发生率17.64%,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次,观察组满意度也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眼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护理安全干预可有效降低风险性,对提升眼科整体护理质量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护理安全;眼科;护理管理;应用价值
引言:目前,眼科类疾病的发生率在逐渐提升,如临床常见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溃疡等。眼睛是视觉系统的重要器官,在眼科病症的影响下,会极大的损害患者的视觉系统,甚至可能导致视网膜脱落而无法视物[1]。与其他科室相比,眼科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极高,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与患者临床疗效息息相关,但据实际情况来看,我院眼科护理工作中存着些许不足,患有因眼疾视物不清,极有可能会出现跌倒,而护理人员因专业素质有所不足,也有一定可能会出现器械使用不当、查对不到位等问题。当下必须要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以此来提升眼科护理安全性。本次对照实验中,分析了护理安全性在眼科护理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对照实验中于我院眼科选取了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25例白内障、14例青光眼以及29例翼状胬肉,经诊断后均符合以上病症的诊断标准,且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减弱症状。组内68例患者除本身眼科类疾病外,无其他系统性疾病、精神类病史等症状,符合入组标准。入组后将68例患者按照每组34例的标准分配为了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使用护理安全的观察组,每组34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19例、15例,最小年龄63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75.36±2.04)岁;观察组内男女患者比例为17∶17,年龄介于66~73岁,平均年龄(72.39±2.5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用药干预等护理工作。
   观察组应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安全。(1)评估病情:组内每一例患者病症情况均有其个体化差异,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家属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尤其是视力情况,评估其风险程度,整理分析后作为护理工作开展的依据。同时,对于风险性较高的患者,应加大监护力度。(2)心理护理:一般情况下眼科类病症属于慢性病症,会长期持续性的影响患者视觉系统,同时也会使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负面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无助等。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间的交流,鼓励患者要相信医学,相信我院医护人员,并向患者讲解有关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的相关健康知识以及相关康复案例,循序渐进的促使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2]。(3)加强环境干预:良好的病房环境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有积极作用,护理人员应提高重视度,每天都应做好室内环境清洁。同时,还应适当增设安全防护设施,如病床周围增加护栏,卫生间设置防滑设施。(4)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常规护理模式下,眼科安全管理力度存在些许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力度也有所下降。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下,应完善管理制度,尤其是责任制度、奖惩制度、护理流程等,以此来形成更加科学、先进且完善的管理体系。(5)强化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当下广大病患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眼科护理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应树立与时俱进的先进化思想意识,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对眼科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还应加强思想教育,使其能够树立更加严谨的风险防范意识及人性化理念[3]。
1.3 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以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为准。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过程中的统计学处理工具选择SPSS21.0,观察指标均使用(%),结果使用t检验,若两组数据间差异较大且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
2.结果
2.1


2.2 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中对护理方法满意的患者32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94.11%;对照组中满意患者27例,不满意7例,满意度79.41%,观察组满意度明显更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存在眼科疾病的患者,其视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下降,且眼疾也会在导致生理损害的同时使得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4]。护理过程中,因患者自身视力影响、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影响以及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相对比较严重的风险事件,如跌倒摔伤、医疗器械使用不当等,均会给护理形成安全隐患。护理安全管理模式下,着重围绕常见眼科风险隐患进行了针对性的防范处理,如方法中为患者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采取心理护理疏导了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来看,使用护理安全干预的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仅为2.94%,明显低于对照组17.64%,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也更高于对照组,(P<0.05)。据此来看,将护理安全应用于眼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价值较高,适宜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华. 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05):130-132.
[2]朱晓红. 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价值探讨[J]. 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5):101-103.
[3]陈翡. 在眼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4):241-2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