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团泊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改善城市生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海绵城市可减少洪涝灾害影响,改善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有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系统。本文结合海绵城市概念,探讨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
前言: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提上了日程。海绵城市是在城市扩张过程中,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原则,采取相应方式使城市具有积存、净化雨水的能力。因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能加强资源利用率、提高对环境的保护效果,促进城市快速稳定发展。
1.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是通过一系列蓄水、排水等技术,来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将城市打造成一块大型海绵,以应对干旱及洪涝灾害,确保城市安全。海绵城市能够对雨水进行储存、净化和利用,不仅能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还能改善城市水环境,保护原生水生态,减少水资源流失,并能降低暴雨对城市的破坏作用。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改善了传统城市规划的弊端,提高了雨水资源利用率,实现了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以多元化的管理思想体系,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
2.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1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能够保护原有的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降低城市扩建、开发活动对周边生态的影响,实现城市涵养水源的功能。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城市应加强湿地、林地的保护,利用海绵城市理念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强化城市对雨水的吸收与净化功能。
2.2水系湿地规划
加强湿地保护,严禁在低洼地区建立垃圾填埋场,并做好风险区的生态恢复工作。湿地保护结合植被缓冲区设计,能够提高湿地系统的存水能力。
2.3绿地广场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公园及开放空间,让公园成为吸收和净化雨水的主阵地。在广场等开放空间修建透水性路面,广场地下建设雨水储存设施,一方面可减少路面积水,缓解下水系统负担,另一方面可储存雨水,用于植被绿化建设。
2.4城市道路规划
道路规划应在满足基本交通需求的情况下,综合考虑道路本身承载要求和道路绿地,尽量铺设透水性路面,并做好道路下凹式绿地系统两侧的绿化建设,来提高绿化带对雨水的渗透与吸收能力,缓解暴雨时期的道路交通。
2.5地块内部规划
可应用城市小尺度雨水系统,如屋顶绿化、透水性路面、凹型绿地等。城市扩建新区,可建立雨水综合利用系统,来提高雨水的收集、利用效率。对于城中村或旧城区,可考虑应用低影响设施,来减少城内洪涝灾害风险。
2.6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建设阶段,要合理划分小区道路,并建设透水路面。小区绿地可采取下沉式绿地设计,使其低于正常高度。住宅建筑可在设计时,增加屋顶绿化设计,这不仅能吸收雨水,还能美化城市。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3.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城市规划开始前,应先进行前期资料收集,并根据城市发展实际来开展深入调研,分析城市规划中地理、气候、城市特点、地质等各个要素与城市发展的影响作用。在资料收集完成后,需要以这些数据为参考,结合城市地理特点,进行城市用地的布局与结构规划,并根据城市水系等分布,来划分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设计重要设施布局。海绵城市还需要加强对河流的开发与质量,并要协调河流与排水系统的关系,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前提,针对城市规划、建设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备方案。
如某城市扩建,土地开发强度大幅度提高,导致当地地下水资源补给不足,在收集资料时,需要对该城市市区占地面积、扩建面积、洪涝风险区、渗漏带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作为城市规划的参考。
3.2保护并修复天然的海绵体系
天然的海绵体系,如森林、草地、湖泊等,对城市规划有直接的影响作用,需做好相应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实践中,可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利用法律手段,强制性划分“限建区”和“禁建区”,以保存城市及周边的天然海绵体系,使其能发挥抗洪能力,缓解城市洪涝灾害,为海绵城市规划打好基础。对已有的天然海绵体系,要做好修复工作,可采取植物栽植等方式,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城市水环境。建设城市生态走廊,可加强各生态板块间的联系,使城市内形成整体、系统的自然生态海绵体系。
3.3合理改造城市生态海绵体系
国内城市分布较广,受地理位置因素影响,部分城市并不具备天然的海绵体系,这就需要改造生态海绵体系,来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城市下沉式绿地、湿地公园能发挥一定的净化环境、缓解洪涝灾害的作用,并能收集雨水来补充地下水,是促进海绵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可建设人工园林绿地,提高城市抗洪涝能力,并能发挥其排污效用。
改造生态系统,也可考虑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构建城市水系统。传统城市规划理念中,工业与住宅区建设,是城市的主要发展及建设方向,但工业与民用建筑一旦过量,则会使该城过于工业化,不利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优化绿地布局,可在保持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建设分散的、小规模的下沉式绿地,加强城市对雨水的吸收及排放能力。
此外,还可改造城市园林,增加绿地透水面积,结合下凹式绿地,利用景观紫玉与雨水收集设备,来实现园林的水循环使用。
3.4建设人工仿生海绵体系
可在城市建筑、道路等开阔区域建设人工海绵体系,来完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可安置污水分离设备,来净化建筑中的污水,并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建筑屋顶可安置集水罐,来收集并净化雨水,作为生活用水或景观用水,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城市道路、广场等地带,需加大雨水收集设计,如铺设透水式路面,来道路及广场地面的透水能力,强化渗透效果,能防止城市在暴雨中出现内涝。此外,还需政府在整个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加强审批与监督管理力度,以落实海绵城市规划目的。
3.5构建水环境预警机制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作为城市规划的技术基础,可有效分析城市洪涝险情,并能掌握城市规划中的缺陷,以便于及时改善规划设计方案。水环境预警机制需要完善基层水文监测站,引入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做好数据整合与分析,并搭建水资源管理平台,将水环境管理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全纳入其中,这样能够实时监测任意区域的水环境变化情况和降水总量,并能利用数据共享,来完善数据库管理。
结束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需加强对自然海绵体系的维护与修复,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原有城区规划,来改造并建设仿生海绵体系,实现雨水资源的收集、净化、利用。同时,搭建水环境预警机制,利用计算机和技术来实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与各方面细节的紧密衔接,并根据城市特点,精心设计绿地布局,完善排水系统,做好雨水的收集与存储,以实现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雷洪犇,陈红缨,孙宏扬,周志才,王诗婧.基于传导思维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编制方法研究[J].环境工程,2020,38(04):101-107.
[2]张杰,王景芸,李瑞.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水资源利用方案编制方法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0,37(02):29-31.
[3]张相忠,王晋,张靓. 海绵城市的规划方法探索——以青岛市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工程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367-375.
[4]姜勇,陈雄志,洪月菊.武汉市建设项目的海绵城市规划管控方法与技术探索[J].中国给水排水,2018,3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