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顾玉阳
[导读] 摘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清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河北邢台  054800
        摘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原则;保障机制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领,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重要前提,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在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眼前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现象,不仅阻碍了现代城市化进程,还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须强化对生态城市的认识,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通过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城市生态系统,为现代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1.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
        第一,城市区域规划。这需要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对土地、能源、交通、绿地及水资源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实现城市区域间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二,城市人居规划。更突出人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城市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建筑、生态景观、生态产业及生态教育等方面,为城市居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高度和谐。第三,可持续性。针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和谐性。这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五,高效性。主要改变了“高能耗”、“非循环”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相互关系的协调共生。第六,整体性。生态城市是在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效益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活质量之间的整体协调。
        2.生态城市建设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
        2.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则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应该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所处的区域特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进行科学的部署和规划,最终后果让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的用地面积相适应发展,与此同时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和帮助下最大限度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不能片面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一个优秀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决策人员,应该具备“德艺双馨”的素质,也就是说能够将城市的软环境与硬环境都列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过程当中,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建设缺少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资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对大自然的爱惜和尊重。
        2.2合理布局城市规划体系原则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而言,要立足于本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采用以中心城市辐射向周边城市的布局方式,确保各个城镇是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在借助中心城市繁荣发展的作用下,最大化的将这种经济发展效应辐射到各个城镇和农村地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化的确保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尽可能多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目标。
        2.3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原则
        实施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就必须保证区域城市内的主导产业是能够最大化的代表现代文明的发展潮流、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生态产业。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前期,规划人员和决策者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当前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实际,寻找到影响生态环境发展的关键所在,并运用科学系统性的观点来对存在问题的产业结构进行整改和调整,将生态建设的理念灌输到企业和居民的意识里,加大力度发展好生态产业,最终组建成为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唯有加大力度发展好循环经济产业,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根本矛盾。
        3.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保障机制
        3.1思想观念保障
        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系统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先进思想理论的集中体现,要使之成为规划范围内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为规范,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障。生态城市规划的实施,要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城市规划的规划理念,要将单纯的经济增长观,转变为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发展观;要将注重追求物质财富观,转变为追求生态财富观;要将高耗能、低产出的生产消费观转变为高科技、高产出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生产消费观:要从过去注重城市静态的形象美,转变为追求动态的生态美。同时,要努力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让人们形成“无限索取自然资源是有代价的,会殃及子孙”的观念,提高人们思想文化素质,规范那些伤害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3.2制度体制保障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实施,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体制创新和变革,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和颁布有关财政、金融、税收、产业及消费等各方面的制度,比如给予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再循环企业减免税收、贷款优惠等政策,给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创新企业以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和财政奖励等政策,以此鼓励节约资源、引导绿色消费、调节利益分配、抑制生态破坏、激励创新改革、弘扬生态文化、规范和谐共生。同时还要实施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3 科技人才保障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最显著的标志是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先进生产力水平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上的。而且,城市生态效率的提高,更是有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既要注重科技创新,又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围绕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快人才培养、科技基地建设、科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清洁工艺技术、清洁能源开发、清洁产品开发、生态工业、生态工程与技术、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产业链接关键技术、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废物资源化、生态安全建设,开展专项研究,组织科技示范,强化相关技术推广。
        3.4 资金政策保障
        资金政策保障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有效实施的关键。要加大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建立生态城市建设财政专项资金:要统筹运用预算内资金,将环保专项资金和补助资金、城市建设、水利、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公益林补助等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生态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对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实行倾斜,统筹安排;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结束语: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了我们开展各项生产生活活动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将生态和环境因素同规划方案的制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杰铭.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31).
        [2]余立.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研究[J].居舍,2018,(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