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物联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在党的十九大背景下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村庄规划以及人居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动态化长期任务,乡村振兴不仅要对人居环境进行优化,还需要统筹兼顾城乡区域关系、乡村治理体系以及乡村产业发展等,而将这些工作做好对优化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因此可以认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本文对当前村庄规划与人居环境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村庄规划与人居环境的优化提升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村庄规划;人居环境;优化
1当前村庄规划与人居环境尚存的问题
1.2村庄人居环境现状
从目前的村庄环境来看,虽然经过治理和强化管理,还是会出现污水横排、遍地垃圾、乱摆杂物和违规建筑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且村落众多的问题所致。居住空间无秩序性,村庄布局散落,进而不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于闲置的旧村也未进行改造或者复垦,进而出现了“空心村”问题。生态环境也由于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遭受破坏,造成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处理垃圾的方式不当,没有遵从源头节排的原则,导致有大量的垃圾被排放出来,超出了治理范围,从而出现二次污染[1]。另外,村庄也没有完整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现有的设施出现故障也没有及时进行整修,这些因素都使得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2.2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现状
传统模式下的乡村工作,村庄干部主要负责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但是由于村镇干部缺乏丰富的编制经验,参与村庄规划编制也不能确保实际效果,还有部分村庄干部不仅没有积极参与,而且不够重视村庄的规划编制。并且,在从事城乡规划的人员中,真正懂得村庄规划的专业人员不多,很多规划人员都缺乏在乡村生活的经验,不了解土地利用规划需求、农民追求效益等因素都会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以及集体土地制度的影响[2]。规划村庄所使用的技术规范和规划方法都是应用城市规划的方法,缺乏自下而上、民主、开放、协同的规划方法和理念以及实践。此外,在实际进行乡村规划阶段,规划内容过于杂乱,看似具有全面性,但是没有充分调研村庄情况,使得规划不具备针对性和科学性。
2科学进行村庄规划与优化提升人居环境的方法
2.1村庄规划
就村庄规划的编制程序方面,主要可以划分为7个步骤。第一是要做好前期工作:包括了准备经费、准备相关技术、做好组织等。第二是要进行村庄规划的基础调查与评价。内容包括了:①村庄发展分析,对村庄规划现存问题、村民需求、村庄的资源利用情况以及村庄特点等进行调查;②现状调查:深入基层进行贮存调研,走访居民与大街小巷;③收集资料:将基础资料调查表做好,向居民村委会、村党组织以及相关部门收集材料,将村域范围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地质灾害以及自然资源现状等基础资料收集到位,做到心中有数。第三是确定村庄规划的发展目标:其中包括了建设项目安排、生态保护、整治人居环境、用地布局、选择主导产业以及村庄的发展定位等。第四是要编制规划方案:组建编制小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灵活采取编制手段,充分利用各专业知识,同时与村庄的规划关键、要点、重点相结合来进行文案的编制。第五是要征询意见,依托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村党组织来进行村民的意见征询。第六是要论证审查,纠正、补充或者修改规划成果。第七是要进行上报,待规划成果评审完毕后,对其进行修改完善,根据规定程序来将成果上报上级机构进行审批。
2.2人居环境优化提升
2.1物质要素的优化提升
2.1.1合理配置公共设施
通过调查拜访村民来了解村民的实际需要,了解其最想要、最关心的设施是什么;设置设施时,需要将人口结构特征充分考虑到,不能只重视成年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节假日时儿童的娱乐需求。应当考虑到村民的实际感受,立足于村民的角度来思考其实际需求,不能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要从商业、教育、文体娱乐、养老、设施布局等方面进行配置。
2.1.2改善交通条件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对农村而言,建设道路对农村的发展意义重大,改善交通条件能够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也能够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因此,应当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升档升级,不断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对道路进行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农用器械以及车辆的通行要求,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加强对道路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对道路硬化尚未完成的,坚持推进道路硬化工程,从而使得村庄道路条件不断改善;对已经完成道路硬化的,应当加强巡检,对破损路面进行维护。建立其有效的道路保养维护体制,从而确保道路处于良好的状态。
2.1.3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不断完善乡村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加大邮政网点建设力度;实施数字乡村战力,推进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入户,扩大移动网络与光纤的覆盖范围,从而为乡村居民的上网需求提供保障;不断推进电网升级工程,结合乡村实际需求对配变电容量进行不断扩大;完善公共照明设施;加大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对乡村水利进行不断完善,同时加强排涝防洪工程的建设。
2.1.4垃圾无害化处理
建设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加强垃圾回收能力;开展乡村垃圾源头减量;应用可降解农业生产制品以及塑料膜;从制度方面做好环卫建设工作,从而形成优美整洁的乡村风尚。探索出与乡村实际相符合的生活垃圾分类的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并且与城市垃圾进行联合处理;将乡村垃圾转运工作做好,对不方便转运的进行无害化处理。虚心借鉴周边成功乡村的建设经验,建立其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以及处理制度,积极引进先进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从而做到变废为宝。对非法垃圾堆放行为进行整治、排查,推进庭院垃圾、村庄垃圾治理。
2.1.5生活污水治理
减量化使用化肥、农药,进而减少废水产生;建立养殖废物、废水规范化、无害化处理流程。加大对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力度,进而促使污水直排现象得以减少直至消除。对露天旱厕进行改造,对室内冲水厕所进行普及;将城市污水管道与乡村污水管网对接,进行一体化治理。
2.2非物质要素的提升策略
2.2.1振兴经济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薄弱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进行财政补贴,为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提供保障,解决村民的生活问题。加大医疗、教育、社保以及低保等公共保障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尽可能激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与能动性,开展农家乐、村庄特色营业等。开展互助帮扶活动,与周围比较发达的村庄进行互助交流,结成一对一定点支援关系。
2.2.2推进文化复兴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从而奠定物质基础。对乡村文化发展机制进行创新,充分发掘本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在振兴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对乡土特色进行发掘与保护,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对乡土特色的内容进行丰富,对形式进行创新。这就要求乡村因地制宜,对文化发展方式进行不断创新,结合村庄的实际,立足于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对乡村文化的表现内容进行创新与积极探索。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的村庄规划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所需,并且也不能使村庄的人居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因此,必须要科学合理地编制村庄规划方法,解决土地抛荒问题,引导居民的生产行为和生活行为,才能推动乡村发展,确保村庄规划合理。
参考文献
[1]陈思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与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6):205.
[2]杨冬琳.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研究[C]//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8.
[3]罗正燕.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规划策略———以毕节市纳雍县董地乡新华村石关寨为例[J].居舍,2018(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