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孩子主体性实现的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9期   作者:曹兴伟
[导读] 主体性的构建是基于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逐步认识并完善自我,能够掌握自我创造更多的价值主体性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以人的主体性为终极价值追求。主体性教育要求重视人的主体性,通过启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具体说来,教育者为受教育者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有科学根据、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活动,提高受教育者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改造能力,从而使其成为富有活
云南曲靖罗平县第二中学655800 摘要:主体性的构建是基于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逐步认识并完善自我,能够掌握自我创造更多的价值主体性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以人的主体性为终极价值追求。主体性教育要求重视人的主体性,通过启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具体说来,教育者为受教育者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有科学根据、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活动,提高受教育者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改造能力,从而使其成为富有活力、创造性的社会主体。本文笔者就我国家庭教育中孩子主体性实现的路径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主体性:主体性实现路径 〖HJ1mm〗〖FL(〗一、 培养孩子的否定性思维习惯 首先、构建具有民主对话氛围的家庭环境。民主对话意味着商量和说服,父母能够理智地以协商和对话的方式解决双方的冲突和分歧,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榜样,而不是动辄诉诸无休止的争吵,甚至是家庭暴力,从而为孩子树立服从、命令等坏榜样。 其次、培养孩子的思考和探究习惯。思考和探究习惯的培养是形成主体性,特别是认知主体性不可或缺的因素。 再者、要让孩子对所谓的权威和现成答案保持警惕。任何对权威顶礼膜拜、盲目迷信的行为,实际上是在给自己的头脑套上枷锁。在现代社会,对于青少年儿童而言,偶像、时尚和流行是某种形式的权威和现成答案,他们对此的热烈追捧和崇拜实际上是在生活方式和精神层次上对权威和现成答案的一种依赖,这种依赖除了导致思维的同质化之外,还把他们所谓的个性服服帖帖地打磨得千篇一律,当跟风和认同成为一种主流,独立的理性和判断就会沦为支流,当感性和欲念成为主人,理智就会沦为奴婢。 二、 重视孩子童年的价值 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建立在神经系统和身体结构成熟的基础上的,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和身体结构的成熟是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因此孩子身心的发展也是分阶段连续向前的。 童年是人毕生发展的早期阶段,在弗洛伊德看来童年会对人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无疑就像人生大厦的基石。“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位置,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价值;应该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生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1】家长必须意识到:其一、孩子的智商被过度开发不是一件好事,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的空间,过度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计算机的存储器,长此以往就会扼杀孩子的反思能力;其二,孩子的天性是玩,教育应该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违背孩子成长的规律,因此在上小学之前的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第三、尽可能给孩子减负,确保学习量不要超过孩子的年龄和身心承受能力,更不要盲目跟风送孩子去各种培训班和考各类证;第四、重视多元化的成长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把孩子当作一个潜在的社会人,尽可能让他接触丰富多样的社会环境,借助这种环境的刺激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并要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因为大自然最能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和灵感。 三 、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 首先,转化观念、明确教育的目的。家长要充分意识到孩子成长中的自主性,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成长空间,家长只是引导和辅助的角色,避免产生过强的约束。 其次,减少预设、重视孩子自尊的维护和隐私的保护。学会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进行毫无科学根据的对比,会导致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孩子无法做最真实的自己,而是以伪装方式获得对自己的确重要的他人的肯定。从表面上看,孩子的确获得“好孩子”荣誉和行为表现的积极评价,但其实孩子内心是疲惫、焦灼的。只有对孩子加以适当的鼓励和支持才可以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并对事物产生积极的应对表现,巩固其主体性。 再者,重视孩子情感倾诉、表达和烦恼的排解。情感作为个体的生命、生活体验,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反应或表达。孩子会因为微小的满足感到快乐,也会因为微小的琐事感到郁闷,情感的表达遍布于日常行动和成长轨迹,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倾诉和表达的渠道,以体罚、苛责等手段管束孩子的行为屡见不鲜,与日俱增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不匹配的是对孩子心理和情感生活的忽视。现实生活中,多数孩子有烦恼和遭受委屈时都会憋着或以不受干扰的方式宣泄出来,孩子往往不会向他人求助或倾诉,都是选择自我排解。孩子选择自己应对烦恼,自己认为不是最好的办法而是无奈之举,而是家长根本就不会听、不以为意,甚至是漠视孩子消极或略显负面的表达。 最后,避免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和谐家庭环境的构建。“唯成绩论”的观念导致教育孩子出现较大偏差。孩子的生活中只有成绩,缺乏与他人良好的沟通,其创新性、自主性和想象力的发展受到极大地限制。和谐的家庭环境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有利于其良好性格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四、发展为了更好教育的教育——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 教育是一门特别需要智慧的艺术,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2】终生学习和终生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共识,对父母的培训和教育也应该成为这种共识的一部分,因此国家和社会有必要加强对家长教育的重视和资源投入。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婚姻是冲动战胜理智的结果,更是理智的物欲胜利的结果,事实上跟他们能否具备为人父母的素质无关。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巫昌祯在《婚姻法探析》中的讲解,近几年来我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每年离婚的夫妻数以百万计,给婚姻家庭和孩子的教育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HTK〗参考文献: 【1】.(法)卢梭 著 彭正梅 译 爱弥儿(精选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2】.(美)杜威 著 吕达 刘立德 邹海燕 等主编:杜威教育文集(第1、2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FL)〗〖HJ〗〖HT〗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