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学生的创新教育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杨子琳
[导读] 创新是民族的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摘要:创新是民族的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部把"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列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振兴计划》的主要目标。那么,什么是创新?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新,我们要把创新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
        如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做了一些尝试,具体有如下几点:
关键词:学习能力求异思维激发创新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猜想中萌发创新
        学生独立支配的学习,便是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有了自主性,才会主动学习,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才说得上有创造。一个学生缺乏自主性,习惯于依赖老师指令被动学习,是不可能有创新的。老师尊重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护,会更"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受教师,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便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各种见解,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一种飞跃式的创新思维,它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做出合理猜想的一种思维。现代科学许多领域的知识和探索活动,常常是人们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想象、直觉、灵感等多种思维形式,推出猜想,最后通过实验予以验证。课堂中也可以设计定向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大胆猜想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唤起了创新欲望。
二、发展孩子的求异思维,激发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传统的教学程序主要体现在强制性和划一性。学生回答问题看“标准答案”且“答案唯一”,“一切按教材规定的做”。这种复制性的思维捆住了学生头脑,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过多,唯恐不周密细致,喜欢“一言堂”,爱好“填鸭式”,剥削了学生思维的权利,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放弃了思维的习惯和创造的勇气。
我改变了课桌整齐划一、一致向前的座位方式,把班级学生分成几大组,六张课桌并在一起,学生团团围坐,遇到问题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竞争、竞赛等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大胆提出假设,发表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相互协作探究。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教学中针对学生在解题方法上的求异,不要随意否定而要引发学生展开有益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方法和答案。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时不时出现的“求异”、“标新”要满腔热情地评价,使他们真切体验到求异的价值,引发他们创新。学生不能求异时,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让学生在对于新的东西的艰苦追求并获得成功中,感受创新的乐趣,从而渐渐生成自觉求异创新的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驳问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动力,它蕴含着创新的萌芽。提倡驳问,能培养学生不迷信书,不迷信教师的敢说敢想的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疑,敢问,敢驳,发挥他们的创新潜力。   
三、在操作中尝试创新,不怕失败
心理研究表明,当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脑中一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它们就处于昏睡状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手是脑的老师”。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脑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四、调动多种感官,从平时学习习惯抓起
多读:读教材,读课外的数学读物,(如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读书不要贪多,要务实,多在读中感悟、理解。
多说:用口头语言表达或与他人交流自己对数学的现象、问题与方法等的看法,讨论与交流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问题,发现新知。
多说,要提倡用自己的话说数学,有主见,有独到见解,不是大家重复说同样的话。
多做:能够动手实践的内容,一定要动手做,亲自体验,亲自参与,多参加实践活动,练习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应怕麻烦就省略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
多思:在学习中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对知识有个归纳整合,有个全新的、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在思索中发现问题,升华知识。
创新素质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是少数人才有的超人性的东西,而恰好是人在生活的早期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的特征。小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虽没有什么社会价值,但可以产生独特的个性活动。只有意识不断先行,操作不断得以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国民的创新素质才能不断增强,振兴民族的伟业才能完成。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深知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则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的知识面和能力在一条水平线上,做好小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
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时代需要创造型人才,这是根本大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