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词多义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一个词往往有多重意义,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需要确定某一项词义以便继续阅读。语境制约词义,词义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语境,二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词义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本文从语境理论入手,探讨语境对高中生文学类文本解读过程中词义确定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探讨学生如何在特定语境下确定词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词义确定;语境
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过程。同时阅读也是作者明示信息,读者经过已有信息推理文本内容的过程。不论“交流”还是“明示——推理”都需要读者对词义信息进行提取与分析。在文学类文本中,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如何在众多词义中确定该词在该文本中的词义值得学生深思。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从语境理论入手,以求找到答案,为今后学生确定文学类文本的词义提供新思路。
一、语境理论及其分类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塑造的虚拟世界。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其研究重要内容就语言在交际中的认知研究,于是产生了认知语境。
上下文语境指语言在语流中出现时,它前面或者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
例1: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之后的“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是其下文语境,“灵魂”之前的“呈给你黄土下的”是其上文语境,“紫色”前后的内容为其上下文语境。
情景语境是指话语或文本产生的环境,包括说话时的人物、背景、牵涉的人或物、时间、社会环境等。如《记念刘和珍君》中:
例2: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
这里的“闲人”不是指什么都不干的人,而是指一般的庸俗的普通市民,与“他就是闲人一个”用法不同,后者可能指没有工作、没有任务的人,所以只有在当时的语境中才能明确“闲人”用的是否准确。
认知语境在关联理论中应用广泛,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语境由一系列命题或假设组成,一般而言需要推理才可以得到完整语境。以上文中“紫色的灵魂”为例。作者说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紫色在古代代表中高贵与神圣,同时,伤痕的颜色又是青紫色的,所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大堰河虽有苦难的人生但她却也拥有高贵的灵魂。如果学生没有相关背景知识,不能进行推理假设,很肯能无法正确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二、语境理论对词义确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认知语境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在文学类文本解读过程中遇到的词义确定问题,通过课文实例论证语境对词义确定的重要影响。
(一)上下文语境对词义确定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多数词义的确定要靠上下文语境来推断,如《包身工》中:
例3: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着它的滋养物了。
单独来看这句话其实很难理解其含义,“红砖头怪物”“滋养物”是什么,但结合上下文语境其实不难发现“红砖头怪物”指的是包身工们上工的工房,“怪物”既指这工房也指那些剥削和压榨包身工的人们,“滋养物”毫无疑问是指包身工们。由此可见,上下文语境提供的一些信息,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消除歧义从而确定词语的含义。
(二)情景语境对词义确定的影响
情景语境中包含内容众多,人物、时间、地点、事物、说话人身份等都会影响词语含义的确定。如《祝福》中:
例4:“不迟不早,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
这一句话是鲁四老爷在得知祥林嫂在“祝福”当天离开人世时生气之下说出的话,鲁迅在文章中介绍了鲁四老爷的相关情况,塑造出一个守旧、传统、自私、冷漠的封建传统捍卫者形象。“谬种”一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两个含义其一为“荒谬错误的言论、学术流派等”,其二为“坏东西、坏蛋”,显然结合鲁四老爷封建守旧的人物形象、身份,他在这里是在骂祥林嫂是个“坏东西”因为她在“祝福”当天离开,鲁四老爷认为很晦气、不祥。因此在确定词义时,情景语境有助于学生消除歧义,正确理解含义。
(三)认知语境对词义确定的影响
认知语境相比较前两种语境,更能凸显学生的主观性,是一种动态生成语境。需要学生调动更多的背景知识去理解其含义,如《祝福》中:
例5: “祥林嫂怎么了?”
“老了。”
这段简短的对话中,显然短工回答了鲁迅的问题,在农村直接说“死”不吉利,尤其那天还是“祝福”当天,所以“老了”在这里的意思是“死了”,学生在阅读时要有这样一个联想关联的过程,调动自己的已有认知与作者进行最佳关联,找出作者在语言文字背后想要真正表达的含义,从而确定词语的含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文本。
总结
阅读是复杂的心理过程,能否有效的阅读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认知语境等在学生解读文学类文本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词义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语境可以使词义变得单一化、具体化,更方便学生消除歧义,正确理解,语境也会因为学生认知因素的加入增加一些临时性的语用含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语境来确定词语含义,同时在平时阅读过程中多积累一些词汇信息,充实自己的心理词典,以便日后阅读时更好的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以上,是我基于语境理这一角度提出有关高中生文学类文本解读中词义确定的一个思路,希望可以为高中生文学类文本解读提供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彭聃龄,张必隐.2004.认知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476.彭聃龄.1991.语言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81.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
[4]魏慧萍.从认知角度看义素的基本类型[J].汉字文化,2004(02):25-29.
[5]华惠芳.阅读理解中的知识提取和信息加工. [J].Foreign Language,200(1).
[6]吴萍. 语境理论框架下词义的确定[D].中国海洋大学,2013.
作者简介:张莹莹(1995-06-03),女,汉族,籍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