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围绕科学核心素养在初中教学中的培养,通过在构建课堂情境、还原科学本质、创设认知冲突、延申扩展知识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从而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降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压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钻研,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核心素养;科学课堂;全面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我国更加注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要求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得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提倡核心素养在教学上的养成与应用,对于初中科学核心素养,其内容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部分。而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只是照搬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注重教学创新,寻求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案,使学生情智共进,让学生有兴趣的、主动的去接受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全面发展。
1 构建课堂情境
初中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些课程,而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些知识比较生疏,理解性东西较多,所以,如果老师单纯地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一昧的传输理论知识,学生以应付老师要求而学习、为通过考试而学习,那么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知识点,比如老师在讲解某些计算公式时,如果单纯让学生牢记公式用来考试计算,而不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透彻,那么学生根本就不会将知识点理解透彻,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不会融会贯通,当遇到变通性问题时,很难把这些问题解决,因此,教师应构建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比如在某个课程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填写调查报告,然后对调查报告进行分析,根据调查结果调制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在自己希望的教学形式下学习,其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2]。此外,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要知道,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是通过实践验证出来的,因此,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实验课程,引入一定数量的实验设施,以保证学生的实验要求,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实验设备,多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比如在化学课程中讲到氧气的助燃性时,可以让学生分别让木炭在空气与不同的氧气浓度环境下燃烧,然后观察现象,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相应结论,最后教师解释现象原理,通过这个先验证,后结论的步骤,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又不至于给予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
2 还原科学本质
科学的理论与定律是在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它具有创造性与累积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无法缺少参与者的主动性,只有主动看透表象,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样才复合科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因为,许多知识点隐藏在现象的背后。
所以,这要求教师重构教学方法,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对于一个特定的定义或者性质,让学生死记,这种方法很容易会让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缺少自我思考与创新,因此,教师要多还原科学本质,比如牛顿发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从表面上看,就是一个简单的自由落体过程,然而其承载的是万有引力定律,之所以苹果会往下掉而不会往上升,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于此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某一个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自己去解释发生该现象背后的原因,比如,为什么先闪电后打雷?为什么两种物质放一块会生成另外一种物质?通过让学生主动去还原科学本质,增强其探索精神,让学生养成一个主动思考的习惯。
3 创设认知冲突
许多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相关经验,即“学前经验”,在学习初期,学生会习惯性地拿这些“学前经验”来解释相应问题,但是,他们的这些“学前经验”不一定是正确的,而这些经验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造成影响[3],因此,教师在重构课堂时,应设置好认知冲突,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多与同学交流,询问对于某个问题的观点,即让他们使用“学前经验”来解释问题,先了解学生某“学前经验”的正确与否,然后在课堂上直面“学前经验”,指出这些错误,然后引出真理。比如,在探究压强与流速关系时,教材中给出的结论是“流速越大,压强越小”,但是,学生在“学前经验”中得出的结论普遍是“压强大小与流速成正比”,因此,为推翻“学前经验”中的缪误,老师应用实例或实验来验证,比如让学生对着纸张一侧吹气,观察纸张飘动方向是朝吹气侧飘动还是远离吹气侧飘动,或者用飞机机翼结构来解释为什么飞机会受到上升的浮力,通过一些强有力的证据后,能够使学生果断抛弃“学前经验”中的缪误,同时,也能加深对真理的印象。
4 延伸扩展知识
初中科学涉及范围较广,许多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适当扩展与之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把一大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加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比如,在生物学讲解动植物细胞结构时,许多教师常常先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进行分开介绍,最后再分析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层次分明,但是,这会让学生觉得很繁琐,容易把两类细胞弄混。因此,教室在介绍动物细胞时,可以扩展植物细胞的知识,即把植物细胞放在一块讲解,分析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这不仅节约了教师的授课时间,而且这样的重构可以让学生获得较为连贯的知识体系[4]。
5 总结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对课堂加以重构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敢于尝试,积极推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对于科学教学,教师通过构建课堂情境、还原科学本质、创设认知冲突、延申扩展知识,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闵辉.PISA科学素养测试的新变化及教学启示[J].教育参考,2019(01).
[2]陈伶俐.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3]盛琼.初中科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4]林静静.谈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中的几个关键点[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