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知识较为严谨,知识内容较为抽象,让学生很难理解,很多学生觉得无聊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讲解很容易让学生在长期的被动学习中产生疲劳,无法完全接受教师的讲课内容,而采取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学习难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时,教师通常补充配合图片、视频、 音频等内容,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将完成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很值得推广。基于此,教师可以将与理论相关的案例引进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实际的、有趣的或者发人深省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给学生以警醒,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生活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
一、生活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优势
(一) 提高了教学效率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理论内容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尽管从理论上看,讲授法便于知识传输,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规模化的信息量。但在实际应用中, 完整的讲授法并不适合。采取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学习难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时,教师通常配合图片、视频、 音频等内容,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将完成的案例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掌握案例的全过程,在知识传输过程中,都是与案例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脑中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 拓展学生视野 案例教学的题材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对于游走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视野上的延伸。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平时很少涉及到领域所发生的具体事情,在学习《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同时, 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 认知水平。
二、生活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法治教学中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生活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那么生活案例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案例的选择上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劳伦斯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案例能够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中去,从而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设计中,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真正融入情感,并由此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时效性,案例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教师要想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就应该注重教学案例的新鲜度,让学生从具有时代感的案例中体会道德与法律建设的内涵;
(三 )灵活性,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辩证性的引导,让学生在正面案例中获得学习榜样,在反面案例中进行自我反思,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
三、生活案例选择的技巧
生活案例教学法的载体是案例,而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获取教学案例:
(一)从教材中获取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为保证理论内容的生动性,插入了许多案例,而这些案例则为教师的案例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教师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可以先从这些案例入手,对学生进行有效、积极的引导;
(二)从身边精选案例,现实生活是案例的直接来源,初中生的生活经历非常有限,如果一味地从成人世界中为学生挑选案例,会直接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初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将与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来,以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三)从网络上获取案例,互联网的发展使海量信息的获取成为可能,教师在实际案例教学中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和自身的经验,从更广阔的网络空间中筛选符合教学要求的各种案例,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生活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 案例教学在课堂导入中的应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案例为学生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从案例的讲解和分析中引出课堂教学的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一个很好的启示作用。例如在《珍爱生命》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这样的案例:某初二男生周日在家中玩耍时,偷骑父亲的电动车上路,不慎和一辆小汽车相撞,不幸身亡,不满15岁的生命就此终结。通过这个案例的引导,教师让学生在惋惜、痛惜中引以为戒,并对珍视生命产生新的认识。
(二) 案例教学在课中讲解时的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载体,课中讲解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要善于、合理将案例教学融入到课中讲解中,让学生从案例中分析案例情境,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滴滴打车、微信聊天等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为学生展示乘坐滴滴被害、学生沉迷网络误入歧途的案例,展示网络带来的危害,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网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网络利弊”作为辩论主题,展开不同观点的辩论赛,以此强化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
(三) 生活案例教学在课后总结时的应用。课后总结是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最后总结是不可或缺的。对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心聆听不同的观点,并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评价。例如,在学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案例“一天放学回家,路过河边,发现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河里,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四个不同的情境“第一,当作什么都没看见,与我无关;第二,大声呼叫,寻求他人帮助;第三,奋不顾身下水救人;第四,赶紧拿起手机拨打求救电话。”学生在学习了关于社会责任的知识以后,我们知道第一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那么第二种和第四种方法是最好的,第三种方法是在自己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所以,教师在课后总结的时候,教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案例教学渗透到学生日常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除了要学生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求学生能够按照道德与法治的约束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因此,案例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严格按照道德与法治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我们学习了“网络的利弊”,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识别网络中信息的利弊;学习了“承担社会责任”,便不会面对老人摔倒而不知所措;学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注重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综上所述,生活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案例选择中要遵循真实性、时效性、灵活性的原则,将案例教学应用到课堂导入、课中讲解、课后总结以及日常生活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