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时政热点,打造绿色课堂的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2期   作者:张平
[导读] 新时代新引擎,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
        新时代新引擎,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绿色课堂就是要尊重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时政情景依托,给一个个枯燥的知识点赋予情感和灵魂,知识活了,课堂活了。在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文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知识入心、方法入理、价值入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的活力必须以时政热点为依托,方能呈现多彩的魅力,两者就是鱼与水的关系,无水,鱼不得存。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讲话中多次强调,“思想政治课要直面社会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结合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需求,对现实问题做出深入的分析。
        高考要求“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载体就是情境。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
        2020年3月4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会,吕教授强调了六个字: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命题,看山东模考、海南模考试题,近看北京适应性测试,都重视情境的创设。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关注社会现象,直面价值冲突,将时政热点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时政热点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素材和高考考查材料依托,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要聚焦社会热点,透析时代大势。为了让学生走进时政,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多个方面营造时政教育氛围,让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课前,依托我校大力推广的“253”高效课间,用好课前3分钟。考试命题要求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我们根据选择题中出现的,同学们特别难懂的时政热词如“区块链”、“去杠杠”“逆回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等,用动画小视频的方式讲解,使抽象高深的理论具体化,简单化,同学们对知识一目了然。这个可以用零碎时间,网格化管理,效果非常好。
         课中,课堂是学生成长的第一原野,让时政贯穿课堂始终。我们必须要狠下工夫,精心打造每一堂课。特别是用好时政,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点燃我们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小宇宙,成为有力量、有温度、有品位的绿色课堂。
        第一步:选时政 让情境知识水乳交融
        时政就要把握时代脉搏,搞好时政述评,聚焦社会热点,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实现热点话题与知识专题的有效对接。我们精选时政热点,遵循合理原则是,一是时政热点选取一定要和符合教学内容,注重合理性;二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互动的原则,在互动质疑中把时政热点剖析清楚;三是时政热点问题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性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今年我们围绕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一带一路”、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依法治国、对外开放、澳门回归、国家打赢疫情阻击战、《国安法》《民法典》等社会热点,与书本中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生活中事例,引导学生通过对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议时政 让学生走进课堂中央
        课堂教学设计要下大功夫反复打磨,真正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精心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最大限度呈现学生思维过程,真正让学生“站”到课堂中央。我们把时政材料抛给学生时,坚持“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选取合适的契机,注重利用最佳的时机进行教学,选取合理的“激发点”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紧紧抓住学生暴露出来的思维问题,通过反问、追问等方式,增加质疑与辨析,突出过程与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步:析时政,让教师成为引路明灯
        时政热点不能简单地就“时事”说“时事”,要对社会热点的背景和结果做出细致深入的分析,只有老师把问题理解透彻,才能把孩子们的疑惑解释清楚。我们不仅仅讲清楚还要做心灵的领路人,再剖析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从内心接受,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思想政治课不是纯粹的理论讲述,每一个理论背后都是我们的革命先驱用自己的经历和实践换来的,我们必须讲清楚理论背后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的责任。例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执政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电视《见字如面》的方式,念了三段家书给孩子们听,从杨开慧烈士的《我死不足惜,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到赵一曼烈士写给小儿子的家书,再到渡江战役中陶讯烈士的家书,三段不同的家书,三段真挚的感情,三段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都有一个不变的信念和支撑在里面,那就是共产党人对革命,对国家的忠贞不渝,有血有肉,字字真情!孩子们也可以较好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那一段难忘的岁月中去,较好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这一堂课也成为润泽学生心灵的思政课,为学生成长成才亮起引路明灯的思政课!
         课后,知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思政课座谈会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完善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文化养成等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按照课堂教学要求确定实践活动主题及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在实践活动中既是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进而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接贴近社会,了解他人的过程。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和社会的关系,从而真切地体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责任与价值。
        特别是今年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们政治教研室除了在网络课堂中推出系列《共同战疫 责任担当》、《向最美逆行者致敬》思政教育课,还在全校范围开展了以共同战“疫”为主题的时政论文评选活动,对学生加强生命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规则意识教育,让学生敬畏自然,崇尚法治,培植起爱国爱民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同学们结合抗击疫情赞美责任担当、弘扬时代精神、共建法治中国、放飞青春梦想等主题,传播正能量,并通过这次抗击疫情的战役更好地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治大国如烹小鲜”,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与践行永远没有终结,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路上,身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我深觉责任在肩,更当砥砺前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