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途径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期   作者:南措吉
[导读] 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与学校、社会与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校园氛围、社会环境以及国家导向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渐趋成熟阶段的青少年而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面对当前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的局面,要强化生态环保意识也应当从这三方面着手。

南措吉    青海省黄南州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草原综合专业队  青海  黄南州  811599
【摘要】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与学校、社会与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校园氛围、社会环境以及国家导向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渐趋成熟阶段的青少年而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面对当前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的局面,要强化生态环保意识也应当从这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生态环保教育;社会风气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1----01

        引言:
        生态环保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以及未来生态环境的享受者,其是否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直接关系到神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基于当前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的淡薄,本文对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以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展开探究。
        一、当前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 学校教育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忽略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是其掌握知识与提升素质的主要阵地,在青少年生态环护意识欠缺的问题上,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一,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收功利主义侵蚀严重,较为重视“应考知识”传授和相关技能的训练,没有充分理解并贯彻推动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严重忽视了生态环保意识的教育与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第二,多数学校没有设置生态教育课程或将课程教学与生态环保教育关联。学校课程设置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青少年培养生态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无法通过课程学习对生态环保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也就难以培养、强化生态环保意识,更不用说将其落实到实践生活中。   
        (二)生态环保的社会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国家在建设发展中,将经济建设放在重中之重,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生态环境遭受的损害也逐渐暴露,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视角来看,这种忽视生态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且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在这种形势下,生态文明理念应运而生,成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社会发展理念。青少年正处于思想、情感尚未成熟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极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在这种生态环保的社会氛围尚不浓厚的处境下,青少年耳濡目染,自然也难以对对生态环保产生充分的敬畏与重视。
        (三)与生态环保相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逐年得到补充和完善,但是在诸多领域中,对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建设则呈现对相对滞后性。我国虽然针对生态环境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但很多法条都是原则性规定,缺少可操作性和具体标准,除此以外,随着现实中新的生态问题与心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出现,有明确标准的细则规定在完善性与全面性方面越发滞后,而这显然为一些钻营取巧之人留下了法律漏洞。


对于青少年而言,污染企业与污染型发展行为的随处可见,导致其没有树立起生态保护的法律意识,甚至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没有认识到一些严重的污染行为是违法的,这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生态保护法制意识的形成,间接促成了其之后的生态破坏行为。
        二、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 学校要重视生态环保的教育
        学校要培养青少年的生态环保意识,就要充分重视生态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学校应当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青少年能够在良好的氛围的熏陶下逐渐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具体可采取三项举措。第一,学校应当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建设校园环境,增加绿植、优化植被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妥善安排教学楼与绿植的布局,使校园中随处可见绿色,为青少年创设生态化的校园;第二,学校应当对校园中成片分布的树木悬挂关于学名、所属科目、环保价值等的小卡片,让学生认识在各种树木的同时,正视其环境保护的价值,自觉保护树木。
        其次,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各种与生态环保相关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具体可采取两项举措。第一,学校应当倡导各学科教师将生态环保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增强其对生态环保理念与行为的认知,强化系统化的生态环保思维训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生态环保课程,并定期开展各种生态环保的主题教育;第二,学校应当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例如低碳出行、超市购物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等,每年还可以评选生态保护的校园之星,以此对青少年形成激励,长期保持下去进而使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二) 社会要发挥主体规范的功能
         政府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流砥柱,其对生态保护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风气形成。党和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官员的政绩考核更是从完全根据经济增长来评定政绩逐渐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风气奠定了基础。所以,要发挥社会的主体规范作用,就可以从政府官员考核着手自上而下的推动生态环保予以落实。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崇尚生态环保的良好风尚,为青少年营造生态环保的社会氛围,带动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的养成。
        (三)健全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
        重视生态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应当及时制定当前未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尽量将一些没有得到法律规制的行为加以控制,将其对生态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通过上述措施,形成健全的生态环保体系,提高生态破坏的违法犯罪成本,促使污染型企业及时转变发展模式,这既向青少年反映了国家在生态整治方面的强硬态度和坚定决心,也为生态环保事业的建设提供扎实的法律保障,使青少年能够依据法律判断生态破坏行为是否违法,且据此规束个人行为,强化生态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意义,通过学校教育、社会良好风气影响、国家法制法规约束的多管齐下,可以促使青少年接收到全方位的生态保护信号,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培养起生态环保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规束个人行为,为生态环保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然.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环保意识[J].人民教育,2006(11):30.
[2]刘晋平.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建立[J].中国青年研究,2004(09):126-130.
[3]胡瑛.加强中小学校环境教育,增强青少年环保意识[J].环境教育,2004(05):40-41.
[4]沈建良,傅忠道.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青少年环保素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03):29-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