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的自我教育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1期   作者:王俊芳
[导读]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更美好 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王俊芳   河北省三河市第二实验中学  河北  三河  065200
【摘要】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更美好 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关键词】自我教育  给予   美好  尊重  深刻反省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8-061-01

        现在的中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多数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长大,玻璃心,抗挫折能力差;有的懒散、懒惰,无目标、无动力,甚至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普遍和家长关系紧张,家长经常唠叨、督促、甚至监管孩子的学习,孩子不听、不服甚至顶撞反抗家长的关心管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由此衍生出教育教学管理上的一系列惩戒措施:罚站、罚写、罚蹲、罚跑、写检讨、写保证、请家长等,有的颇有成效,有的收效甚微,有的甚至激化了师、生、家长之间的矛盾。
        有一次,我和搭档在工作中出了点纰漏(后来证明不是我们的问题),在不知真相的前提下,我本身就很内疚很自责,一再提醒自己下次一定要加倍小心。可我还是感到了领导的不满和责备,我更加难受了,甚至由对自己的自责变成了对领导的些许不满。由此我想如果学生在犯错后,可能已经后悔了难过了,老师还是批评体罚,学生有可能把这种好心的“批评体罚”当成逆反的导火索,或是渐渐埋下的逆反的种子。
所以我想能不能尝试着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因为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想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发自内心地想改,他才能真正知行合一地去改正,知行合一地去践行吧!
为此,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对于道理给以充分讲解
        (一)做人的原则
        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更美好(著名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名言)!
        (二)阐释
        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更多时候我们要想到别人,尤其是身边的人。儒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求大家要有“我为人人”的给予和奉献精神。弗洛姆曾说:“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我还给他们读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平凡的日子与伟大的人生》的演讲稿。相信俞敏洪在大学期间几年如一日地为宿舍同学打水的行为一定感动了他们,因为正是这种坚持这种付出,才使得当时原本在国外发展得很好的同学回来和他一起创办“新东方”,也才有了新东方现在的发展壮大。
可见,“给予”多么美好、多么幸福啊!那同学们,如何做一个“给予”的人呢?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分享后,基本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给予别人关心帮助的、能够为他人着想的同学,就是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更美好的同学,就是勇于奉献的,心系他人的同学,就是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同学。比如:别人在听讲,即使自己不想学、不想听也不要打扰别人;垃圾即使扔在自己的“地盘”上,对整体环境是一种影响,对他人也是一种影响;有的同学主动为班级买来鲜花,愉悦了自己,也愉悦了别人;上课时,大声回答问题或有感情地朗读,也会让别人感到美好;主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同学们会感受到求知的快乐;真诚地赞美别人,也会让那个人心情舒畅·······
看来,给予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让我们就从现在做起,做一个“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更美好”的同学。



        二、对于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
        有的学生确实是基础差、自制力差无心向学,上课还是频频违纪,对于老师眼神的提醒、语言的提醒甚至批评都无动于衷。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这是一个在初一、初二已经把老师的批评当作家常便饭,已经练就了“百毒不侵”的金刚不坏之身了。看来,我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先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再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自习课,我找到他,对他说:“你看今天多热啊,你把校服褂子脱了吧?”他看到我很诚恳,脱下了。我又说:“还是热,你把半袖也脱了吧?”我怎么说他都不脱,意料之中,我抓住这个契机,说:“其实这么热的天儿,脱了也没关系的,大街上不就有光膀子的吗?你不脱,可见你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你希望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是美好的,你是一个非常有自尊心的孩子,连老师都佩服你呢!”孩子的头逐渐低了下去,由开始的无所谓到现在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其实我还没有说他的错误,孩子抬头时,你似乎能感受到他眼里有些光亮了,那是被人信任的欣喜吧!我还表达了对他的理解。
这时,在谈到他的问题,他也就能坦诚接受了。其实我自始至终没有一句批评甚至羞辱的话,只是找到方法,先尊重他,再站在他的立场上为他考虑,他的心理防线就这样被我击溃了。之后的课上,他有很大的改观。
其实这个方法是我“复制”了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王阳明在感化盗匪王和尚的时候,在让王和尚脱掉衬衫和裤子之后让他把底裤也脱了,王和尚没有脱。这时王阳明一笑说:“你虽然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盗匪,但也有羞耻之心啊。有羞耻之心说明你内心也有良知啊。”这个盗匪后来就被王阳明感化了。
类似的观点,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也提到了:就是说,从孩子的不是中,总能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总给孩子良性暗示和正面刺激,这样下来,孩子慢慢就会获得成就感。
也希望老师们永远记住,陶行知和“三颗糖”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和“一朵花”的故事。
        三、对于错误让其深刻反省
        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好点,可是学习习惯不好,上课想说啥就说啥,完全不管你老师是不是讲得很带劲。上课也指出过他这个问题,下课也找他聊过,可是收效甚微。
        怎么才能让他自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呢?怎么才能让他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呢?怎么才能让他遇见最美好的自己呢?
        我想到了“说明书”,记得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让他的学生写过。我让学生还原当时的情景,描写当时的情形,更要还原当时的心理,因为你肆无忌惮地说话时,肯定不是心安理的,两个我是在进行斗争的,把斗争的过程写出来,你也就明白是非对错了。
        下面是某位说明书的部分摘抄:
        “就拿语文举个例子,古诗词默写,四句诗各错一个字,不说别人,就我都在心中嘲笑自己,说到这里,我也只能长长地叹口气,也只能怪自己不争气。平时玩得多学的少,也是促使这次落败的原因,每到放假,大部分时间都在篮球场和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中挣扎,甚至每天中午我也会疯玩一中午,以致于每天下午都不在状态。我自律极差、干事优柔寡断、思前想后,也是我倒退的一个原因,我每天做事的时间都会比干事利索的同学时间长,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我却在中间徘徊······”
        这个过程是学生自我深刻反省的过程,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老师不用过多指出他的错误,老师只是用说明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了错误,并引导他改正的领路人而已。当然对一些屡次劝说也不改悔的,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也是很有效果的。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以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只是我的粗浅的尝试,也夹杂着我对新教育背景下理想师生关系的一种美好的憧憬!还望各位专家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爱的艺术》弗洛姆  上海  译文出版社
[2]《五百年来王阳明》郦波  上海  人民出版社
[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北京 作家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