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教学法在初中思政课法治教育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1期   作者:张若琳
[导读]

张若琳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聿怀初级中学  广东  汕头  515041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8-019-01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 第五课 第二框 预防犯罪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了解罪与罚。了解犯罪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教学重点:加强自我防范。充分认识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了解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从而懂得要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四.学情依据
        青少年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偏差、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且易受环境影响由此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容易冲动,情绪引导行动,加上他们对法律、犯罪等知识的了解并不多,法治观念淡薄,非常需要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否则容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的情况。
        五.教学方法
        图表教学法、案例讨论、启发式教学、情境体验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通过表格的形式复习上一节的违法行为分类,引出新课——预防犯罪。 结合表格,回忆相关的知识点,回答内容 通过表格的形式,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相同点,达到复习的效果,同时引出新课——预防犯罪。
        过程设计 一.了解罪与罚
        播放视频、展示文字材料
        2018年2月9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本院第二法庭公开宣判被告人莫焕晶放火、盗窃一案,以放火罪判处被告人莫焕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盗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二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2018年9月21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莫焕晶被执行死刑。
        提出问题
        1.人民法院依据什么来判定莫焕晶的罪行?
        2.莫焕晶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
        3.她受到法律的哪些制裁? 观看视频
        阅读文字
        思考问题 本案例是时事热点,社会的关注度很高,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文字的形式,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材料的内容,以便后面的问题思考、及授课。



 提供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1
        简单介绍知识点1:刑法的内容和地位 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和案件的文字材料,回答问题1  提供刑法的相关规定,普及法律知识。同时为学生回答问题提供依据。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2
        详细讲解知识点2(难点):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 回答问题2 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法律知识,能判断出是犯罪行为,但不清楚判断的依据,这时候需要教师这部分知识的详细讲解。 
        用图表对比的形式,展示课本“探究与分享”活动,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不同
        引领学生认识判断犯罪行为的依据
 感受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之间的区别,并能作出判断、区分 将课本中的文字材料用图表对比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区别,从而迅速作出判断。用此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3:她受到法律的哪些制裁?
        展示课本相关链接:刑罚的种类(知识点3),用图表的形式区分主刑和附加刑
 回答问题3
        认识、区分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学生根据自身原有知识,能判断出刑罚,但不够系统,需要教师结合课本进行系统整理。
 二.加强自我防范
        展示课本“探究与分享”材料
        提出问题:
        1.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2.陈某走上犯罪之路的原因有哪些?
        3.陈某的故事给我们什么警示? 阅读材料
        思考问题 结合材料,合理设问,能给学生很好地导向性,引导学生发掘材料中的知识点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1
        利用图表的形式,展示陈某的犯罪路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介绍相关链接: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
 回答问题1
        感受陈某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的历程,得出结论 再次将课本的文字材料,整理成图表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道理
 课堂讨论:问题2、问题3
        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引导学生把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参与讨论
        回答问题 课堂进入到尾声,学生的注意力稍微有些分散,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加强自我防范,防微杜渐,远离犯罪。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了“罪”与“罚”,“罪”即犯罪的含义和特征,重点是三个基本特征;“罚”即我国刑罚的含义和种类。同时,也了解到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重点是大家要树立法治观念,从今天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依法自律,做一个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好公民。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初中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未成熟,主观意识较强,渴望得到肯定,但好奇心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影响,稍不加以引导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而在这个阶段加强法治教育尤为必要。
        以往的初中思政课,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容易使学生产生照书念书的印象,学习兴趣不高。为了增强课堂的活跃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我在教学中常寻求各种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法律的知识相对难理解,且较为枯燥,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结合法律知识逻辑性较强的这一特点,采用图表的形式,将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特点用表格或图例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一目了然,快速掌握理解这个知识。同时,结合时事热点、课本的例子,吸引学生注意,既不脱离课本,又能联系热点时事;既立足于课标,又有进行创新,学生在本节课中收获颇丰,能达到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不足之处,就是课堂上交给学生的时间较少。尽管法律知识较为难理解,但更多的是感悟和感受,若能有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针对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引起学生对时事、社会的关注,从而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