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位一体”的小学语文阅读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苏冬雪
[导读] 阅读是小学语文重要教学内容,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促进意义。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素养培养不佳。而以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还能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对此,本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意义,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策略。

苏冬雪    温州市仰义第二小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重要教学内容,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促进意义。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素养培养不佳。而以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还能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对此,本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意义,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素养;小学语文;培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18-01

        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黄金阶段,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塑造具有促进意义。在此阶段,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 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语文知识作为基础。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好渠道,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进行引领,丰富学生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更多的生字与词汇,并且从阅读文本中掌握优美的词汇,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这无疑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拓展写作思维,进而促进写作素养的培养。 
        (二)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拓展自身知识面,提升对外界的认知能力,进而健全人格与良好品德。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展阅读教学,这样会使教学氛围沉闷,进而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以往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同时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从旁辅佐,为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学好语文课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好助手,学生对阅读具有一定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的开展,以兴趣为开展导向,尊重学生主体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语文文本,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改变灌输式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这种乐趣带动学生情感,进而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动物儿歌》一文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语文知识,将抽象枯燥的语文知识,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变得动态化、形象化,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之后再由教师为学生范读课文,等教师读完,让学生自读课文,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回答问题,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肯定对课文具有自己的见解,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的平台,让学生向同桌分享自身的阅读感悟,进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阅读的魅力,是以自身情感,分析、探究、思考阅读文本中的情感,使自身情感与阅读文本情感形成共鸣,进而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要传递的思想情感。教师以情感教育为导向,为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阅读素养培养的本身,并不是让学生多读几本书,而是在丰富学生阅读量的基础上知晓每一篇阅读文本的内涵,以阅读文本思想情感,陶冶学生情感,升华学生精神层面,以情感为导向,带领学生去品味阅读文本字里行间传递的情感与重要信息,进而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去品味阅读文本意思,让学生自读课文,增强学生阅读品读能力,之后再让学生开展讨论活动,以问题为导向:“为什么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引领学生根据课文内涵,在小组合作中阐述自身想法,使学生在小组成员思维碰撞下,对课文内涵具有一定的掌握,之后教师将知识立足于生活,提出问题:“我们有今天的生活,需要感谢谁?”延伸课文内容,增强学生感恩心理,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 丰富学生阅读量 
        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具有促进意义。而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伸,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引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课程。据相关数据而知,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由于年龄小,自主课外阅读能力低下,如果没有更好的引领,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开展,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性格特点,为学生提供阅读文本,增强学生阅读动力,进而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文中,教师引领学生去分析课文内涵,教授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文本,更好地理解其中传递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阅读技能,使学生快速掌握课文中心思想,等课程结束之后,教师问学生喜不喜欢这样的课文,学生如果说喜欢,就为学生推荐类似的童话故事,引领学生在课下阅读;如果学生说不喜欢,教师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阅读教材,根據学生喜欢为学生推荐阅读文本,引领学生课下阅读,实现语文课内外阅读相融合,进而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四)、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运用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不断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舞台,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实践任务: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公园或者小区进行观察,观察对象可以是石头、花朵、树木、小鱼等,在观察之后,找到自己观察对象中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仿照《黄山奇石》的写作手法,将自己的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这样能提升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进而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爱的篇章进行仿写,然后交给教师开展点评和指导,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带给其成就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运用成为持续性、长期性的习惯。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还能够增强我国人民精神文化水平,进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对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视,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进而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林爱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2):24-26. 
[2]陈国华.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当代教研论丛,2018(11):55+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