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高中政治课堂充满新课改活力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龙再勇
[导读] 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协作下通过自我尝试、自我体验、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自我实践等学习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认知总结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此,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其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学习效率。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探索,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

龙再勇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协作下通过自我尝试、自我体验、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自我实践等学习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认知总结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此,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其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学习效率。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探索,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自主探究  方法创新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218-01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学校的主旋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个性张扬,天性回归”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主动发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学习中自主发展,在探索中不断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知识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一、深挖教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通过探究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方法。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每框都穿插了几个小探究活动,每单元都新增了综合探究课,为学生探求新知识提供了思维空间。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要突破教材,向外拓展,应收集大量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来拓宽探究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感受成功的乐趣。
        如《做理智的消费者》的探究学习:课本用西方经济学家和我国古语两种消费观念来对比说明“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不要过度消费,也不要过度节俭”的观点。可是学生预习后,答案丰富多彩:有说奢侈可以带动消费,促进社会发展;有说奢侈不一定会产生罪恶,反而回答“适度消费”的极少。
        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不统一。课上为了拓宽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我首先要求学生概括观点并判断对错,同学们纷纷讨论,发表意见。有学生说,过度的奢侈和节俭都不好。前者使人安逸、懒惰,后者不利于促进消费和推动发展,要适度消费才好。这正是教材的观点,本来到这里可以说已经有了标准答案,但我发现学生还有许多新颖的观点,所以,我让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这时有学生说“奢侈”、“节俭”,各人的理解不同,如同是月收入2000元的人,一个愿意花1000元买件衣服,另一个只愿意花30元买件地摊货,两种人都觉得这样消费很‘适度’。标准无法统一,好坏也就无法评判,那“适度”又从何说起,这又引起了争论。
        我希望学生们从更高层面上来分析这个问题。于是同学们不再停留在材料观点的对与错上,而是换个角度思考认识到:一个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一个是从个人品德的角度来说;还有的认为一个是从物质文明的角度说,一个是从精神文明角度说。我及时地肯定了他们的进步,然后又从国情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加以引导延伸。所以说,面对问题先不忙下结论,尤其是不能只简单地回答“对”、“错”,而是要深入思考、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观点,它的出发点是什么,时代背景如何,现在情况又是怎样。这样,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具体分析,对问题和事件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还要强调,不要盲目崇拜“权威”,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认识世界。探究性学习,老师不以书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但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拓宽了教材,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题时,我考虑到书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得到解决的几个案例已经时过境迁,远离舆论关注的热点,重拾起来会增加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于是就给学生播放了几年前在电视中看到、至今记忆犹新的视频:某市政府,在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广泛征取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建了三座立交桥。这三座立交桥建成使用后,群众把它们分别叫做“新加坡”(新增加的坡)、“越南”(越发行路难)、“土耳奇”(土气而且奇怪)。“新加坡”、“越南”、“土耳奇”(土而奇)的桥名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纷纷议论、猜测起来,想弄懂这桥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大家恍然大悟后,没有不笑出声来的,有个同学甚至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市民)太有才了!我趁机把学生引导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上来,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意识。这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如果能较好的融入意境,达到意境完美、情景交融、心与物的交汇,那不仅能扣人心弦、深化教育内容,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营造探究气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讨论教学中,前15分钟小组讨论时,我就到各个小组了解了他们的观点,并简要地作了些指导。当全班讨论开始后,大家对“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个观点的讨论渐趋激烈,有同学尝试着从理论上驳斥它,但持赞同意见的同学不断用事实讲话:“中午放学我把一辆倒在地上的自行车扶起来时,车主却责怪我推翻了他的车,你说我这不是活该吗?早知如此我就不管闲事了。”“你帮助别人却不图回报,这不是鼓励小人吗?”结果,反对者的声音越来越小,大家开始不断诉说他们在生活中所听到遇到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讨论学习逐渐变成了“诉苦大会”。我一直在旁边听他们讨论,一来是被讨论的内容所吸引,二来也想借此机会听听他们的心声,但是当听到一个同学说“学雷锋也要与时俱进”时,我借机为大家安排了这样的一个话题:雷锋精神与时俱进也应当遵循哪些内涵?学生们众说纷纭,在探寻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深入学习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
        四、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主求索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可见,我们需要让学生自主地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只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还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断开拓学生的思路,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正面问题从逆向去挖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立身打基础,为学生的终生服务。如在讲高中必修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现在天气渐热,如果让你为家里添置消暑电器,你会选择空调还是风扇?2.面对众多品牌的空调(或风扇),它们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你的最后选择?3.你们为什会考虑这些因素?4.你们如何看待这位同学的这个消费行为?通过多角度探究,学生明白了什么样的消费才是理智的消费,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提升消费质量。再如讲授《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科技迅猛发展、成果喜人,我首先让学生收集了近段时间国内外重大的科技成果,并推选男女两名学生摸拟主持了《科技博览》节目,简单介绍国内外重大的科技成果。然后,把学生分成4个“专家”小组,模拟了一个“专家”论坛活动。四个小组事先分别负责我国的经济、科技、教育及人才、国防的国际竞争力的资料收集,在课堂上每组的负责人向全班介绍各自收集的资料,然后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引导。在活动中,学生认识到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青少年要做祖国需要的人才,从而明确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通过设计这些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解答欲、求知欲,从而拓宽知识视角,从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王晓丽.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5,(08):113
[2]李莹.高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研,2015,(10):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